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如果一句“鸡肋”就能引发曹军的大规模撤退,并因此导致对西羌的压制松动,最终让羯、氐、羌等部落趁机入主中原,那么问题就出在曹操当时的战略判断上。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曹操在阳平关本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所谓的“鸡肋”一词正是这种复杂心态的直接体现。杨修可能只是过于聪明,提前看透了曹操的意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将整个汉中地区的防守责任全盘归咎于自己。实际上,这句口令的含义并不是那么简单,曹操从未明确承认杨修的解读完全正确。军中暗语本就没有统一的规则,若有规律可循,那岂不是敌方也能轻易破译这些军事机密?而且,谁说曹操说“鸡肋”时,不是另有深意?或许他想表达的,正是“软肋”的含义呢?
从历史上看,陇西、川陕一带的地理环境一直以来就对汉族与羌族等多个民族具有复杂的影响。这些地方的地理条件,自古便是多民族混居的区域,并且这种状态至今没有太大改变。所以,能否牢牢控制这一带,对于北方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能牢固掌控陇西山地,便能进一步向西南扩展,进而控制得陇望蜀;向西则可以进入湟水谷地,这是通往青藏高原的门户;向西北,还能穿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直通西域。因此,陇西一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若失去这一战略要地,关中平原的稳定便会大受影响,而关中不稳,中原的局势也必然动荡不安。换句话说,昔日安西的辽阔疆域,今天的边防却已缩小至凤翔一线,天壤之别。
此后,诸葛亮与姜维联合西羌各部,屡次骚扰关中平原,印证了曹操当年由于杨修的误解,失去了这一关键地区,导致后续的严重后果。若不是蜀汉联手西羌的骚扰,司马懿的崛起恐怕也未必那么顺利。因此,曹操的“鸡肋”一词,或许正是指陇西阳平关一带作为整体边防的“软肋”。然而,杨修将其误读为撤军的信号,这无疑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解读。
然而,若说杨修误解了曹操的意图,为什么曹操不再下令坚持驻守,而是批评杨修假传圣旨呢?这种说法往往忽略了军事指挥中的复杂性。在十几万大军作战的情况下,随意下达命令是不可能的。就算是经营一个规模较小的企业,也不能一夜之间变更决定,军队更是如此。想象一下,如果命令的变动让士兵们提前打包准备离开,第二天却又要求他们立刻重新出发,这样的变动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骚乱。因此,杨修无视这些复杂的情况,轻率地解读“鸡肋”,造成了巨大的后果。
杨修的抖机灵,实际上葬送了自东汉建立以来,对西羌长期的控制政策。若让更早的伏波将军马援得知这一消息,估计会气得当即翻棺而起。杨修此举并非第一次,因为在面对北方的胡人时,他也曾因一时聪明,直接导致了不小的祸事。回到东汉时期,北匈奴被彻底赶跑,南匈奴则被安置在河套与山西北部一带,初期相对安分守己。然而,随着黄巾起义爆发,南匈奴一部分首领意图进入关中,企图支持汉献帝,却因局势动荡最终转而进行抢掠。后来,在董卓控制长安时,南匈奴的部落选择暂时投降董卓;董卓失败后,他们又投向了袁绍。而曹操最终击败袁绍后,才意识到这些匈奴人问题重重。
特别是在北匈奴撤出之后,漠北草原几乎形成空白,这为鲜卑和乌桓的崛起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南匈奴的扩展提供了可能。随着内地大乱,大量流亡民众逃入草原,匈奴的力量因此逐渐增强,势力也不断膨胀,久而久之,势必成为中原的又一大隐患。曹操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于是迅速采取措施,将南匈奴分为五部进行管理,并在每一部设立司马进行严格监督。这样一来,南匈奴即便实力回升,也不敢轻易挑起事端。然而,杨修的一番小聪明,打破了这一局面,给曹操的努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