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最关键的作用之一就是使游牧民族失去马匹的优势。
是的,你没看错,长城的核心作用正是切断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一旦游牧民族失去了马匹,他们的行动能力几乎就消失殆尽,失去马匹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区别也不大。虽然我们常听说游牧民族的个子通常比农耕民族高大,但没有马的游牧民族与关内农耕民族的身高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你可以去看看内蒙古、东北的居民与山东、河北的农民身高差异,也许你会发现,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至于长城的其他作用,它的功能当然不止如此。如果要从长城的起源谈起,那就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可以分享。
记得有次,我的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我们祖先明明是农耕民族,却要向山区扩展?去山上种地,这不合理吧?
我那时告诉他,我们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从原始的采集和狩猎部落逐步发展为农耕民族。在早期,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我们逐渐掌握了耕作技巧,开始能够种植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作物,赚取更多的财富。
然而,这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张三想多吃几口饭,李四想娶个小媳妇,刘五想建新房。只要生活不再单纯为生存而奋斗,人们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后,人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
于是,农耕民族开始向四面八方开垦土地,土地从黄河流域向四周扩展。北方的农耕发展一直延伸到冀北地区,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扩展的脚步逐渐放缓,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北方的扩张并没有持续下去。
北部和东北部的扩张为何停滞?很多人将其归因于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存在。科学家们认为,超过这个降水线的地区,气候和降水量不适合农业发展,导致农耕民族无法在这里生存。
事实上,我要明确告诉你,冀中、冀北、晋北和陕北等地的农耕民族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土地贫瘠,降水稀少,根本无法维持农业生产。正如“燕地苦寒”这句古话所说,秦汉时期,冀北的土地同样难以支撑农耕活动,农耕民族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存需求。
那为何农耕民族还要扩展到这里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压力。
从环境来看,农耕民族在冀中地区就可以了,冀北的土地虽然不适合耕作,气候干燥,土地贫瘠,但却有一个吸引农耕民族的因素——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随着温度降低,游牧民族南下觊觎农耕土地,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们的畜牧业难以为继,只能通过南下掠夺获取生存资源。
游牧民族抗灾能力差,暴雪寒冬常常导致大量牲畜冻死。因此,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劫掠农耕民族。然而,农耕民族面对的一个重大劣势是——他们没有马!
冀北的土地不适合种植庄稼,也不适合养马。事实上,只有驴在这片土地上能生存。至今,河北人仍然保持吃驴肉的习惯,驴肉火烧可谓一绝。
为何能养驴却养不成马?因为农耕民族注重实际效益。养牛是为了耕地,牛不仅可以用来耕作,还能作为肉食来源,牛肉价格不低;养羊是为了羊肉、羊毛、羊奶,羊的用途广泛,几乎是“全身是宝”;养猪则是为了供应市场需求,猪肉在中国市场极为畅销。
然而,养马的意义并不大。马的肉不受欢迎,且性格倔强,不容易驯服,养马没有什么经济收益。在古代,马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代步工具,但普通百姓一生中很可能都用不上马,简单的运输工作完全可以通过牛车或驴车完成。马车的使用,往往是上层贵族或官员的专利。
所以,农耕民族宁愿养牛养羊养猪,也不愿意养马,因为马的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如果真想养马,除非是为军事用途,平常百姓不愿意承受这样的损失。
当游牧民族拥有马匹,农耕民族失去了机动性。游牧民族骑马劫掠,农耕民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收成被掠夺。
为了防止游牧民族肆意掠夺,农耕民族不得不想办法阻止游牧民族的机动性——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修建长城,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