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关羽更是其中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关羽的武力无疑是极为强大的,他斩华雄、击颜良、除文丑等壮举,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令人费解的是,关羽在面对一些顶尖或超顶尖的武将时,往往能一招制敌,但却也常常在与一些相对较弱的武将交手时陷入艰难的缠斗,甚至有时难分胜负。
例如,徐晃、庞德,甚至是纪灵这些武将,似乎能与关羽打得有来有回。有人甚至戏言,关羽的威力大概仅限于前三招,而之后他的招式似乎就有些“力不从心”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我们首先得理解一下,武将之间单挑的实际情况。
需要明确的是,单挑在真实的战场上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将领的命运和士兵们的生命荣辱是紧密相连的,谁会轻易去冒险?尤其是在自己兵力雄厚的情况下,又何必亲自去与敌单挑呢?刀剑无眼,万一输了,岂不是辜负了手下士兵的期望?如果己方兵力弱小,敌军则会直接发动进攻,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单挑的事。因此,所谓的单挑其实更多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而作者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才会安排此类情节。
回到《三国演义》中对单挑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两军对垒时,双方的距离通常在一箭之遥,也就是至少有130步,换算成现代的距离大概为150米左右。单挑时,双方的将领会互相通报姓名,之后远距离骑马冲锋,兵器交战即为第一回合。假如双方都没有决出胜负,便会暂时拉开距离,回转马头重新对冲,再次交战。这一来一回的对冲,往往持续至一方倒下为止。
可以看出,在第一回合时,双方相距至少150米。接下来的回合呢?显然,两人不会保持如此远的距离,否则就会冲到敌阵中,自寻死路。有人可能会问,是否可能在稍微远离敌阵的地方继续拉开150米的距离?但这种情形几乎是不可能的。假设关羽与华雄的第一回合已经结束,接下来的对决将如何展开呢?
理想的策略是,关羽应立即停车并调转马头,向华雄冲去。如果关羽跑了20米后再调头,而华雄则跑了50米才调头,速度上的差距便显而易见。因为马匹起步并非一瞬间的事,它需要一定的助跑空间。假设华雄跑了50米后才回头调转马头,此时他的速度已然为零,而关羽则在20米后便开始加速,并能进一步冲刺30米,整体速度远高于华雄。由于速度越大,碰撞的力量也就越大,因此当关羽与华雄再次交锋时,关羽的力量明显更强。这样的情况下,华雄的兵器可能会被震飞,甚至被直接掀下马来。
因此,在第二回合,华雄几乎处于完败的局面。若华雄能在关羽调转马头时立即做出反应,抢先占据速度上的优势,也许还有一丝胜算。但如果没有及时做出反应,结果就可能迅速翻盘。在这场单挑中,关羽显然占据了上风。
从第二回合开始,双方的助跑距离自然会有所缩短。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军勒住马绳,让马的前蹄腾空,从而瞬间停止前进。如此一来,第二回合后的助跑距离往往仅为三四十米,比第一回合短得多。由于助跑的距离较短,第二回合的力量差距没有第一回合那么大。然而,假如华雄被关羽第一刀震慑住,或者他的手已经麻木,那么第二回合的打击依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再加上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相较于吕布的方天画戟(仅24斤),显然关羽的刀法拥有更强的打击力。因此,关羽的第一刀往往势不可挡,几乎没有任何武将能够抵挡。即便是实力较强的武将,如颜良和文丑,在与关羽的第一回合交锋时也往往难以承受其巨力,最终被斩于马下。
至于那些一流或超一流的武将,尽管他们能承受住关羽的前三招,双方之间往往也能打得旗鼓相当。如果双方打得久一些,或者在接下来的回合中,武将们偶然产生破绽,及时撤退,也是常见的情形。因此,单从关羽的武力来看,前三招堪称无敌,往后则略显平凡。关羽的“前三招无敌,后三招平凡”这一说法,确实有些误传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