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年春,经过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选择退守白帝城,并在这里待了超过一年,直到自己的去世。作为蜀汉的皇帝,然而刘备为何不选择返回成都呢?
主要的原因是刘备身体不适,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那时,刘备已经年满62岁,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个年纪已算是高龄。而刘备一生都在征战中度过,饱受风霜,难免留下疲弱的身体。在经历了夷陵的惨败后,身心的双重打击使得这位年迈的帝王感到心力交瘁,最终病倒在了白帝城。那么,刘备究竟罹患了何种疾病呢?
在给刘禅留下的遗诏中,刘备写明了自己的病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这句话表明,刘备在退守白帝城时最开始只是感到腹痛和腹泻,但很快病情恶化,引发了其他的并发症。作为南征北战的老将,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根据症状来看,刘备很可能是感染了痢疾,这种病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中被称为“下利”。痢疾的主要特征是频繁的腹泻和腹痛,导致患者极度虚弱,因此年过六旬的刘备根本无法忍受长途的跋涉,从白帝城赶往成都。他只能留在白帝城养病,然而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到了222年12月,仍然“疾不豫”,最终在次年的6月离世。
除此之外,刘备选择留在白帝城还出于抵御东吴的战略考虑。夷陵战败,蜀汉损失惨重,刘备担心孙权乘机而入,趁机恢复军心,于是决定亲自扼守川入之地,留在白帝城。该地地势险要,原为公孙述的驻地,城墙坚固,易守难攻,非常适合进行防守。
刘备退守白帝城没过多久,就集合了许多从战场上败退的残兵弱将,因此蜀汉的军心得到了重新鼓舞。孙权听闻此事后,心中不免感到恐惧。于是,在222年10月,孙权主动派使者前来请求和谈,刘备于是同意了孙权的请求,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局势也得到了转机。
按照常理,刘备此时应该选择返回成都,稳定大局。然而,因身体状况持续恶化,刘备只能继续待在白帝城。不料这也反过来对孙权构成了威慑。刘备长时间驻扎在白帝城,使孙权不敢轻举妄动,客观上维护了蜀汉的安全。而与此同时,诸葛亮留守在成都,确保了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这样刘备在白帝城也能稍感放心。然而,随着刘备在白帝城的驻留时间延长,蜀汉内部的动荡也逐渐显现。如汉嘉的太守黄元举兵反叛,南中地区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幸而诸葛亮及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使得蜀汉在经历夷陵之战后没有迅速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