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在与刘备对抗了数月之后,曹操被迫从汉中撤军,这使得刘备顺利占领了整个汉中,并趁机派遣刘封和孟达占领了东三郡,最终实现了全面胜利。刘备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他不仅占领了荆州西部、益州和汉中,还计划提升自己的地位,谋求被封为汉中王。于是,蜀汉的大臣们联名上表汉献帝,正式请求封刘备为汉中王。
然而,在这份上表中,作为刘备亲信的实权人物——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竟然排在了第五、六、七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三国志·先主传》对这份上表中的名次做了明确记载,列举了诸如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等人物上表。值得注意的是,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刘备的重要谋士,甚至诸葛亮等蜀汉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排名都偏后。
要了解其中原因,我们可以先看看排名前几位的几位人物,他们的背景与成就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马超——平西将军,都亭侯
马超是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的父亲马腾曾是汉末凉州的军阀,曹操任丞相时多次试图招募马腾入朝,但都被拒绝。后来,在张既的劝说下,马腾带着马超的两个弟弟入朝为官,而马超则留在凉州接管父亲的军队,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在“汉中之战”中,马超虽然败给了曹操,但他依然具备强大的实力。建安十七年(212年)八月,他占据冀城,并自称征西将军,成为陇上割据的领袖。虽然因内部叛乱失去了根据地,但他最终投奔刘备,并在刘备帮助下,成功夺取了益州的成都,随后被升任平西将军。
许靖——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
许靖在年轻时便以聪明才智和深厚的品评人物的能力成为名士,并得到了汝南太守刘翊的推举,入仕并历任尚书郎。随着局势变化,他曾先后效力于孔伷、陈袆等人,并最终投奔了刘璋。刘备夺取益州后,法正提议重用许靖,任命他为左将军长史,并在刘备计划自封汉中王时,升任镇军将军。
庞羲——营司马
庞羲曾在汉灵帝时期担任议郎,之后因刘焉与马腾的失败,他救助了刘焉的子孙并投奔蜀地。进入益州后,庞羲成为了刘焉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并且在刘璋手下担任巴西太守,深得重用。然而,由于私自招募賨人部队而招致刘璋的猜疑,庞羲随刘备入蜀后,升任左将军府司马。
射援——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
射援原为朝廷官员,他的才智被太尉皇甫嵩赏识并娶其女儿为妻。随着时局变动,他与哥哥射坚一起投奔刘璋,并在刘璋手下担任了较为低级的职位。尽管如此,射援凭借其兄长的关系,最终被刘备任命为从事中郎将。
从这些人物的背景与官职来看,排名前列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出身与声望。上表给汉献帝请封的,是希望封刘备为汉中王的蜀汉高层大臣,而这些人无论出身还是背景,都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马超本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许靖则是名士,甚至诸葛亮虽然来自琅琊诸葛氏,但与这些人物相比,也略显不足。
其次,平衡内部势力。刘备在占领益州后,麾下已经开始复杂化,既有荆州派、益州士族,甚至还有隶属于刘焉、刘璋的东州派。为了稳固政权,刘备在上表时,巧妙地安排了庞羲和射援这两位与东州派关系较密切的人物,以平衡各方势力。
最后,明确君臣关系。刘备虽然已经是一方霸主,但在官职上依然微不足道。通过让这些声望较高的将领为他上表,可以在名义上得到汉献帝的认可,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实际上,这场上表的过程,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刘备在各方势力中的政治基础,并不会直接影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实际地位。
因此,虽然上表的排名看似复杂,但实际更像是为了各方展示刘备的政治手腕,并不是为了反映蜀汉集团内部真实的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