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父子命名的方式颇为独特:对于刘备本人来说,名字中的“备”寓意深刻,代表着有所准备的意味;然而“禅”的来历就显得更加难以理解,历史上似乎没有其他人使用过这个名字,令人好奇刘备背后的思考。刘备在46岁时才迎来了儿子刘禅,可以想象他对这个孩子格外珍视,名字的选择肯定经过深思熟虑,而非随意而为。
除了刘禅,刘备的养子刘封的名字也十分少见,用“封”字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刘封原本姓寇,因机缘巧合被刘备收为义子,但此举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当时的关羽便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大哥已经有了亲生儿子,何苦再收一个义子?这将来恐怕会引发混乱。”关羽或许意识到了刘备即将谋取皇位的意图,而刘封虽然比刘禅年长且能力出众,但这样的竞争会使局势变得复杂,潜在地激化皇位争夺的风险。令人唏嘘的是,关羽的担忧最终化为现实,刘封在关羽败走麦城时未能施以援手。
有趣的是,刘备对此做出了颇具个性的回复:“我将他视如亲生儿子,他自然会以亲生父亲的身份回报我,如何可能会造反呢?”然而,刘备的这一逻辑显得大有问题,略显牵强。在后世看来,刘封与刘禅的名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封禅”的含义,而封禅作为古代君主所能承担的重大责任,在刘备之前,仅有秦始皇和汉武帝曾有过此类壮举。也许刘备之所以收养刘封,正是看重了他名字中的“封”字所蕴含的意义。
在刘备入蜀之后,又迎来了甘陵王刘永和安平王刘理。刘永和刘理的名字似乎蕴含着永远治理国家的理想,寓意着刘备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长久繁荣,绵延不断。
然而,后世对这一切的解读却截然不同。一些好事者戏谑地认为:
刘备——刘氏的天下如今已然“完备”;
刘禅——刘氏的天下将要被“禅让”出去;
而“备”和“禅”组合起来则隐含着“准备禅让”的意味,因此蜀汉只得存在短短两代。有人甚至认为,名字乃是“命”的体现,承载着先辈的期望与愿景,因而对于命名的谨慎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