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的初夏,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气氛中。
汉高祖刘邦躺在未央宫的龙榻上,已是油尽灯枯。
这位从市井小民,一路拼杀成为开国皇帝的英雄,此刻却面临着人生最后一场政治危机。
那天,一封密报送到了刘邦的病榻前。
信中说,他最信任的将领樊哙,秘密会见了吕后,两人密谋在刘邦死后,诛杀戚夫人和皇子刘如意。
这个消息如同一把尖刀,直插刘邦心窝。
刘邦气得浑身发抖,立即召来了心腹谋士陈平。
“你带着周勃去把樊哙给我杀掉,首级拿来给我看”,这道命令让陈平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
他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处决命令,而是一道可能改变汉朝命运的政治密令。
陈平心里清楚,樊哙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更是吕后的亲妹夫。
杀了他,就等于与未来的掌权者吕后为敌。
但不杀,就是违抗君命,当下就可能掉脑袋。
这个两难抉择,让一向足智多谋的陈平,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据《史记》记载,当时刘邦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经常神志不清。
历史学家分析,这很可能是吕后一党故意散布的谣言,目的就是激怒刘邦,借刀杀人,除掉樊哙这个潜在威胁。
接到命令后,陈平立即找到了另一位重臣周勃。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这种旨意,你怎么敢接?”周勃直言不讳地问道。
陈平苦笑着回答:“若我不接旨,恐怕连宫门都出不去”。
经过彻夜商议,陈平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陛下的身体撑不了几天了,我们若真杀了樊哙,等吕后掌权,必遭灭族之祸,若违抗旨意,此刻就性命难保,不如先把樊哙抓起来,但不杀他,观望形势再说”。
这个方案看似简单,实则风险极大。
如果刘邦病情好转,发现他们没有执行命令,后果不堪设想。
但眼下,这已经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快马加鞭赶往樊哙的军营。
路上,陈平不禁回想起多年前荥阳之战时,正是樊哙背着受伤的刘邦杀出重围。
如今却要以“谋反”的罪名逮捕这位救命恩人,历史的讽刺让陈平心中五味杂陈。
当陈平和周勃抵达樊哙军营时,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舞阳侯樊哙听旨!”陈平高声宣读,
“意图谋反,着即革去军职,押解回京!”
樊哙的反应如预料般激烈。
这位虎将怒目圆睁,腰间佩剑已经出鞘三寸:“陈平!周勃!我要面见陛下对质!”
营中将士听到动静,纷纷聚集过来,转眼间就有上千人围住了营帐。
关键时刻,周勃一语点醒梦中人:“樊将军,陛下油尽灯枯,你此刻闯宫,才是坐实谋反之罪!”
陈平也趁机劝说:“如果你坐看手下兵变,到时候可就有嘴说不清了”。
樊哙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也罢,我和你们走”。
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救了在场所有人的性命。
如果当时樊哙选择反抗,不仅他自己难逃一死,陈平、周勃也必定会被牵连。
樊哙被押上囚车后,队伍开始缓慢地向长安行进。
樊哙在笼中愤懑不已:“要杀要剐由你们,为何要在路上折磨我?”
陈平只能含糊其辞:“你个莽夫,说了你也不明白,只需知道,我这是在救你的性命”。
实际上,陈平是在故意拖延时间。
他深知刘邦时日无多,只要拖到皇帝驾崩,这道密令就会自动失效。
这一路上,陈平时刻派人打探宫中的消息,每一刻都如履薄冰。
据《汉书》记载,当时押解队伍每天只行进十余里,比正常速度慢了一半还多。
陈平还特意绕了些远路,为的就是争取更多时间。
这种看似简单的拖延战术,实则蕴含着极高的政治智慧。
当“皇上驾崩”的消息终于传来时,陈平的队伍距离长安仅有十里之遥。
这位智谋之士长舒一口气,立即下令释放樊哙:“你和我的人头算是保住了”。
两人并骑入京,表面上是押解,实则是保护。
灵堂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
吕后冷眼打量着安然无恙的妹夫,对陈平意味深长地说:“陈大人这一路,想必很辛苦?”
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杀机。
陈平立即重重叩首,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娓娓道来:“樊将军绝无谋反之心,那是陛下在驾崩前,听信了他人的谗言,陛下让我去取樊将军的人头,我和周勃一商量,没有敢这样做”。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保全了刘邦的颜面,又给了吕后台阶下。
最终,吕后挥了挥手:“既如此,樊哙的爵位和封邑恢复”。
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就这样被陈平巧妙地化解了。
这场发生在刘邦生命最后时刻的政治风波,影响远不止于当事人的生死。
它清晰地展现了,汉初权力结构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此事:“陈平之智,能全其身于吕后之时,盖自此始”。
确实,陈平此次的机智周旋,为他日后在吕后专权时期,保全自身奠定了基础。
八年后,正是陈平联合周勃等人,最终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折射出汉初“功臣集团”与“外戚势力”的微妙平衡。
刘邦临终前与大臣们的“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正是针对日渐坐大的吕氏外戚。
陈平走出灵堂,望着宫墙外的星空,深知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将运用同样的智慧,在吕后与功臣集团之间走钢丝,最终为汉室江山的稳定作出关键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