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大意失街亭”这一情节是《三国演义》中为人所熟知的故事。马谡在战争中主动请缨赴任,负责守卫街亭,尽管诸葛亮反复叮嘱他,要谨慎应对和做好防守,最终,马谡还是失去了这一重要据点,结果被诸葛亮判处死刑,令人难以理解。古代战争中,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马谡不过是失败了一次,本该有改正和反省的机会,何以诸葛亮决意公然处死他?
诸葛亮选择当众处决马谡,原因其实很简单,背后有着复杂的形势压力。首先,街亭之战的背景非常特殊,它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古人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出征的胜利或失败,不仅能直接影响当下的战局,更是对后续军队士气的重大考验。
作为兵法的大师,诸葛亮无疑深知这一点。士族的蜀国与魏国的实力对比,本就处于劣势,因此诸葛亮以弱胜强,自然需要在部队中建立信心,鼓舞士气。第一次北伐,几乎是一场不能有失的战斗。马谡居然失手,让士气大受打击,倘若不以严厉的方式处理,诸葛亮如何维护统帅的权威与将士的信心?
其次,街亭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绝对不容有任何差错。诸葛亮出征攻向曹魏,表面上假装从斜谷道进攻郿县,实际上则是通过派遣赵云与邓芝作为诱饵,希冀将魏国的将军曹真引开他方。诸葛亮亲自带兵进攻祁山,精心布局,胜利似乎在望。虽然街亭是个不大的地方,但其地理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诸葛亮曾明确表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诸葛亮此时派马谡去守卫街亭,正是基于他对马谡的信任,没想到马谡竟然辜负了这份期望,谁能不怒?
第三,留马谡在世的潜在危害,实在远比杀了他可能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在马谡被处决之前,参军蒋琬恰好从成都赶到军营,目睹了诸葛亮要斩杀马谡的一幕。他曾尝试劝阻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只冷冷回应:“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这句话表明,军队若没有严明的法度,必然处于混乱之中。
马谡事先曾立下军令状,如果守卫不力,愿意承担死罪。既然已经说了出口,就必须承担后果。如果此时不杀马谡,确实如蒋琬所言,留下一位重要谋士,但其他将领们会如何看待这一决定呢?那么军令状又算得了什么,诸葛亮又如何能再让大家心服口服?
最后,诸葛亮心中也有对刘备的承诺和嘱托。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之际,将蜀国的重任托付给诸葛亮,并且曾特别提到马谡,询问诸葛亮对此的看法。诸葛亮以“马谡堪重任,能干”作答。但刘备则警示瞧重马谡的风险,表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最终,事实果真印证了这个判断。尽管诸葛亮在观察人事上历来精准,却也没能看穿马谡的真实能力。若换做任何人,可能都会感到无比懊恼。综上所述,马谡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