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古埃及真实宝石观无眼者专栏
吴佳玮,笔名无眼者、桑托。《弯月王朝》西方古珠印文化传播平台创始人,上海青年书法协会篆刻研究会委员,域外古印章和古珠饰文化研究者。
【主持活动】
2016年12月,西泠美术馆《他山之玉—域外高古印展》协作策展人,展品提供者。
2017年1月,上海珠饰博物馆于尚演谷《沉淀千年的美—世界古文明珠饰展》策展人并作展程讲座。
【专著】
《泰坦之境—古典宝石雕刻上的希腊诸神》2017.12出版,第二作者
【刊文】
《滚印—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古老艺术》《华夏地理》2016.5
《印记戒指—指节上的辉煌史》《收藏•拍卖》2016.8
《在伦敦,逛博物馆会上瘾》《收藏•拍卖》2016.11
去年八月开始,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特展火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展览中使用珍贵半宝石材料的文物并没有那么多。
小片片小珠子有一些,大件的珠宝首饰确实没看到几件。但是为啥好莱坞和国外电影里面,法老出来满身满脸的黄金珠宝。是埃及人太抠门了,宝贝都不拿过来?
其实,还真不是埃及人抠门,古埃及在半宝石的使用上,确实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富裕。
即使是以豪横著称的图坦卡蒙陪葬首饰,如果仔细观察的话,除了确实比较罕见的大块火山玻璃和水晶等宝石,还是大量使用了小块宝石拼接的技术,甚至青金石圣甲虫也是拼起来的,还有一些干脆就使用了费昂斯之类的“假宝石”。但即使如此,他的首饰依然是国宝级不可出境文物。
那么问题来了:古董市场上那么多古埃及的宝石珠饰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先要说一个规律,就是年代越晚,埃及和东方的关系越密切,能够到达埃及人手上的来自东方的宝石资源就越丰富。
比如在四千年前的中王国时期,埃及法老们比较容易获得的宝石主要是紫水晶、红玉髓、天河石、石榴石等,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非洲或者地中海周边的矿产,质量不高,颜色也不纯。
而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托勒密王朝,印度洋到红海的贸易已经非常发达了,来自印度的高质量的缟玛瑙、绿玉髓、石榴石,来自波斯的绿松石,都可以大量输入到埃及。
所以古埃及对宝石的使用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越早期的材料越珍贵,真正的王室“特供”,工艺当然也越精细,到后期逐渐供应增加了,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而市场上刨去仿品,绝大多数古埃及宝石制品,不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相对较晚的。真正的早期王室特供宝石制品基本看不到。
这里的所谓“粗糙”,正如无尽藏老师介绍的(详情见视频),就是市场上绝大部分古埃及艺术品的典型特征,它们的打磨和雕刻也是越到晚期越粗糙。而真正的王室“特供”的宝石制品,一大特点是展示给观看者的那一面是高抛光的。
比如大都会博物馆这件紫水晶圣甲虫,底面没有纹饰,是哑光打磨,使用时会包金镶嵌,而背面就是高抛光的,工艺极致精细。而只有这样的选材和工艺水准才可以称为“王室特供”。这类宝石制品基本只见于博物馆,在市场上,我们弯月十年里也只见过一两件,而且这类工艺流行时间也很短,新王国以后可能因为埃及的政局动荡,逐渐就失传了。所以收藏还是不要心存侥幸,踏踏实实地搞清年代特征和文化语境,才不会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