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在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后,刘备也在白帝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不用问,他的遗憾肯定是未能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他不知道这个宏伟的目标还能否实现,因为他的儿子刘禅太弱了。
“白帝城托孤”是著名的历史桥段,刘备在殡天之前,将蜀汉的大权托付与了丞相诸葛亮,并让中书令李严副之,这样的安排本无可非议,但刘备却将兵权委托与了李严。
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但也有人觉得,刘备这样的决定是乃是最大的败笔。
(夷陵之战)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明确的提出,要想统一天下,刘备必须夺取荆州和益州,只有这样才能和曹操、孙权形成鼎足而立之势,才有机会君临天下。
(隆中对)
也正是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刘备将荆州纳入了囊中,而下一步,其目标必然是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的益州。
公元214年,刘备大军围困成都,经营西川近30年的刘璋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属下的大多数臣僚,却都留任了下来,这里面自然也包括李严。
(刘璋献益州)
没错,李严并不是最早随刘备起兵的那一批人,他是刘璋旧臣,在刘备初入西川时,这些人被冠以“旧人”的称谓。
而诸葛亮为首的这些新入主西川的人便是“新人”了,蜀汉政权的政坛,一开始就自然而然的划出了“主客”之分。
“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这是刘璋在请刘备入川时,其手下将领苦劝他的话,道出了“主客”之间的矛盾关系,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主”都反对刘备进川,以法正、董和、李严为代表的“旧人”就欢迎刘备进川,法正甚至还一手促成了此事。
(法正)
所以,在刘备取得西川后,“主客”之间或者说“新旧”两党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像法正这样的,虽然是刘璋旧臣,但却忠于刘备,完全可以看做刘备的嫡系。
当然,在这些“旧人”中,有一部分人是顽固不化的,比如刘巴,但大部分“旧人”还是不敢公开反对刘备的,他们选择的是明哲保身、静观其变,这些人关心的并不在于谁是西川之主,而是自己能否在这里平安、长久的待下去。
由此,刘备集团内部派系之争隐患已然埋下。未来在刘备兵败之后,大量老班底将领战死,也将开启了蜀汉政权的内部争斗!
对于刘备来讲,处理好“新旧”两党人士之间的关系,才是进入西川后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那些与刘备关系交好的“旧人”是重点优待对象了,董和、李严就是这样的人。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一入川就封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并和诸葛亮合署办公,而李严也丝毫不逊色,他于公元213年在绵竹就投降了刘备,一年后被委任为犍为太守,而公元219年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刘备对李严刮目相看了。
《三国志》中记载这一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这是明显的图谶吉兆,意在劝刘备晋皇帝位,而武阳这个地方正是李严担任太守的犍为郡治,为此,李严还特意修庙立碑以彰显天意。
李严的良苦用心,自然收获了刘备的好感,果不其然,刘备称帝后的第二年,李严就被任命为了中书令,董和死后,李严就成为了“旧人”之中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了。
(刘备称帝)
由此可见,刘备重用李严的原因,一是奖励其忠心,二就是利用他安抚、团结益州原有的“旧人”集团。但其实对于这一点,作为刘备集团核心成员的诸葛亮,其实是抱定相同态度的,这也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对李严有些委曲求全的原因。
既然刘备在托孤时,以“新人”诸葛亮为正,“旧人”李严为副,彰显在“新旧”之间一碗水端平的理念,但又为何把军事大权交给“副手”李严呢?
是为了制衡权力过大的丞相诸葛亮吗?
《三国志》记载:“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里面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统内外军事”,一个是“留镇永安”。
从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刘备在临终前确实把兵权交给了李严,但这能理解为制约诸葛亮吗?
恐怕还不能,刘备死前明确提出,诸葛亮可以视刘禅德行的好坏,来决定是否相辅,不行就可以自行取而代之。虽然这里面有试探的含义,但足见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后又让刘禅“事之如父”,这是十个李严也断难相提并论的。
而李严即使掌握了兵权,他也是在诸葛亮下面的副手,更何况还有一条“留镇永安”,实际上是将李严排除在了成都以外,这是利用他的军事实力,以拱卫成都,确保西川的安全。
另外,刘备是知人善任的,他知道李严是有军事才能的,用兵打仗有特点,而诸葛亮则不同,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像是萧何,治理国家是一把好手,但行军打仗却过于谨慎,从不愿弄险、出奇。
六出祁山时,魏延就曾多次建议奇袭关中,但都被诸葛亮以不合“正兵”为由而拒绝了,所以在与司马懿的多次对战中,大多无法获胜。这也是刘备以诸葛亮为相,以李严掌兵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可见刘备在托孤时,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用人也确实有他的高明之处,但可惜的是,其想法还是过于简单了。
五年后,诸葛亮出兵汉中,李严立刻到了重庆,当时叫作江州,他向朝廷求封巴州刺史,一心想与益州牧诸葛亮平起平坐,就是想和他分庭抗礼,妄图分割蜀汉政权的权力。
自从诸葛亮和李严共同辅政后,“新人”集团中就有很多人不服李严,而“旧人”中人也开始攻击诸葛亮的政策,“新旧”两党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加深了,这当然是绝对核心诸葛亮所不能允许的,也最终导致了李严被废为庶民。
刘备临死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让其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后主,其本意是要平衡蜀汉“新旧”两党集团的利益,同时做大限度的发挥两人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共谋大业,其方略不可谓不高明。
(诸葛亮与李严)
但正像《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所说的那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偏居一隅的蜀汉政权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不但蜀汉如此,魏、吴都没有完成最后的统一。
对于刘备死后的诸葛亮时代,“新旧”党争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体现在当时,就是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两人内心诉求的不同,以及诸葛亮的强势,李严的落败是必然的,刘备当时的做法虽然高明,但最后的结果却也是他没有想到的。
《三国志》---陈寿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