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世民在临终时将帝位托付给太子李治,并透露了对李勣的深深忌惮。他对李治说:“此人才智出众,只恐怕你难以镇得住他,如果他有异心,必得除之。”李勣,这位深得太宗赏识却也常令他无法消除疑虑的唐朝名将,成为了李世民眼中既是宝贵又是潜在威胁的人物。
战功赫赫的将领
李勣,原名徐世勣,出生在山东一个富裕家庭。他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且有着明显的正义感。隋大业十二年,天下动乱,民间疾苦,徐世勣目睹国家局势动荡后,毅然投身农民起义的洪流,加入了瓦岗军。瓦岗军初期,兵员稀缺,粮草紧张。徐世勣想到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带领队伍直攻宋、郑两州的运河,进行打劫。不到几个月,军粮补给充足,兵员迅速增加,瓦岗军迅速壮大,人数突破万余人。
此时,隋朝名将张须陀率领两万大军来围剿瓦岗军,徐世勣巧妙设下埋伏,成功全歼敌军,这一战奠定了他在起义军中的地位。此后,徐世勣更加注重人才的挖掘和任用,劝说翟让支持李密,最终李密自称魏国公,封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在整个征战过程中,徐世勣为李唐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打败王世充、灭窦建德、平定刘黑闼,征伐东突厥、薛延陀等地,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为人处世的天才
除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徐世勣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一流。当李密归顺唐朝后,瓦岗军的旧地被徐世勣接管。面对这片宽广的土地,徐世勣本可以选择割地称王,或是趁机享受地位与权力,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拿着主人的土地去邀功逐利是可耻的行为,于是他将所有土地和军民的详细资料整理成册,亲自交给李密,并请求李密将这些献给李唐。这个举动展现出他崇高的品格,李渊得知此事后,深感欣赏。作为回报,李渊不仅加官进爵,还特别赐予他“李”姓。因此,徐世勣改名李勣,以示效忠。
然而,李密的反复无常仍让李勣心生忧虑。李密反隋归唐,又反唐,最终被李渊处置。面对这一变故,李勣并未因其过往与李密的关系而感到困扰,而是提出要为李密办理丧事。李渊破例批准,李勣披麻戴孝,为李密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此举不仅洗清了他与李密的“黑历史”,反而让他在朝廷中赢得了忠诚和正直的赞誉。
帝王权术的棋局
在李世民眼中,李勣的功高震主,早已成了潜在的威胁。虽然李世民欣赏李勣的才能,但他始终无法放心。为了试探李勣的忠诚,李世民在病重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李勣贬到偏远的叠州担任地方官。这个突然的变动令整个朝廷哗然,甚至连太子李治都无法坐视不理,急忙上前求情。
李世民则向李治解释道:“李勣才智出众,你未曾给过他什么恩情,恐怕无法让他心服。现在我贬他,如果他能毫无怨言,待你登基后,你可以提拔他,他必定会心存感激,死心塌地。如果他有所抱怨,表现出犹豫,那么他极有可能存有异心,必须及早除去。”李治听后,心中忐忑,完全意识到这道“贬职”的命令背后暗藏的杀机。
然而,李勣接到贬职的命令后,却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他面不改色,心不跳,没有丝毫抱怨,甚至没有回家一趟,直接启程前往新任命的岗位。不久后,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按照约定,他将李勣召回长安,任命为尚书左仆射,等同于宰相。《资治通鉴》中对这段历史有这样评价:“太宗以机数御李勣,李勣亦以机心而事君。”可以说,李勣的聪明才智与耐心,使他在这场帝王权术的博弈中脱颖而出。
结语
李勣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得益于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灵活应变。在李世民的精心布置下,李勣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与深厚的忠诚。最终,李勣不仅免于危险,还成功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