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作为现代古装影视剧中备受喜爱的一种类型,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许多人普遍认为,最早引发清宫戏热潮的作品是琼瑶于1998年制作的《还珠格格》,然而实际上,真正让清宫戏走入大众视野的应当是编剧于1997年推出的《雍正王朝》。这部剧深入详尽地叙述了康熙晚年时期的“九子夺嫡”故事,引发了观众们对皇位继承之道的极大兴趣与讨论。
所谓“九子夺嫡”,实际上是指康熙皇帝的九名儿子,他们纷纷结成派系,拉拢大臣们,以争夺太子之位。大家会问,为什么使用“夺嫡”这一词汇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古代,皇位通常由“嫡长子”继承,即出生于正妻的长子,理应成为天然的继承者。相对而言,“庶长子”则常常难以继承皇位。这其中饱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
“嫡长子”制度的确立历史悠久,和西周初期形成的“宗法制”同时孕育而生。在西周之前,商朝早期采取的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传承方式,这样一来,合法继承人的数量往往众多,导致了频繁的权力争夺与内乱。因此,西周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继承人问题上规定了具有明确正当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即“嫡长子”。这一制度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换句话说,在选定继承人的过程中,必需优先考虑正妻所生的长子,而非贤能的小儿子,重点在于勿必看重其母亲的尊贵身份,而非仅凭其聪明才智或年龄大小。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度,这一制度通过父系血缘关系的疏密来评判政治关系的亲疏程度。与天子血缘关系更近者被封为诸侯,远一点则为大夫,而更远的则为士人乃至于庶民。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在实际中执行这一制度呢?
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他们明白,天子或诸侯的权威并非仅来源于自身,而是建立在众多大臣的拥护与支持之上。在尚未登基之前,势力从何而来?答案恰恰隐藏在“嫡长子”的身份之中,因为嫡子是正妻所生,而正妻通常在家中是最具影响力的角色。因此,在天子继位过程中,他能够借助外朝家族的强大势力,从而轻松获取朝堂内外的支持。而相比之下,庶长子往往缺乏与之匹敌的外家势力,因为在古代,皇帝的婚姻通常是政治联姻,而正妻往往来自权势显赫的家族,使得嫡长子在继位之路上拥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