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所建立的清朝,在对待汉族官员时常常表现出一种猜忌的态度。因此,汉族官员想要在朝中获得高位的机会并不多。然而,在众多汉族官员中,有两位的成就和名声尤为突出。首先是张廷玉,他是唯一一位被允许进入太庙的汉族官员,因此备受人们熟知。另一位则是李鸿章,他的仕途成就虽然显赫,但其名声却褒贬不一。
张廷玉出生于康熙年间,出任进士,因其父亲张英是一位大学士,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受父亲的影响,张廷玉做事谨慎,举止稳重。尽管他是一位汉族人,却能熟练使用满语,这让他获得了康熙皇帝的青睐,并因此进入南书房任职。因为他在处理事情时勤勉尽责,对皇帝始终保持尊重与谦逊,总是优先考虑皇帝的利益,始终没有掺杂个人私欲,因而受到了极大的信任。
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张廷玉独具慧眼,准确理解了康熙皇帝的意图,推荐了太子胤礽重新即位。凭借着他的才华,张廷玉在康熙时期晋升为吏部侍郎。进入雍正时期,继续因为忠诚和出色的工作表现而获得重用。他在雍正七年应皇帝之邀,设立了军机处,不仅完善了清朝奏折制度,也为军机处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贡献了力量。
张廷玉因为他审慎的处事风格和清正的为官态度,从不主动为自己家人谋求私利,因而深受雍正帝的器重。在雍正时期,他不仅达到了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的高位,还在雍正去世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受到雍正皇帝“得享太庙”的赞许。进入乾隆年间,张廷玉更是荣膺三等伯爵,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每当乾隆南巡,他都会留守京城,协助其他大臣处理政务。然而,善始并不总能善终。
到了晚年,张廷玉因被乾隆皇帝怀疑干预朝政,而在77岁时被剥夺了伯爵封号,甚至不被允许死后入太庙。直到他83岁在家乡去世后,乾隆皇帝才改变了态度,允许其牌位进入太庙享受供奉。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务。作为清政府的代表,他签订了一系列被视为卖国的条约,因此饱受骂名。然而,李鸿章也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他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主导了洋务运动,开办了多所学堂,并亲自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
尽管他在许多方面进行改革,但这样的改变并未撼动封建统治的政治结构,所有的努力始终都是为了维护皇权。当太平天国和捻军引发中原动荡,威胁到清朝统治时,李鸿章果断出手,打败了太平军。然而,当面对外来侵略者时,为了保护清政府的主权,李鸿章往往选择以和为贵的策略。
尽管在清政府的授权下,李鸿章签订了多项被视为卖国的条约,但他心中始终保有羞耻感。在签署辛丑和约后不久,他便因病重而去世,因此可以说李鸿章其实是竭尽全力维护清朝统治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