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尽管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说这个朝代还是相对繁荣的。在技术发展方面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如果没有满清的崛起和李自成的叛乱,或许中国早就踏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然而,明朝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它的历史成就外,莫过于那些性格各异的皇帝。例如,万历皇帝朱翊钧就以三十年不上朝,整日沉迷于木匠事业而著称。
说到朱翊钧,这位皇帝虽然常被诟病,实际上却是一位颇具才干的统治者。从小他便在严厉的教育下读书,五更天甚至早早起床学习,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十岁即位的他,在年轻时期并不需要太多亲政,朝中有内阁和贤臣辅佐,令他无须担心朝政事务。
在朱翊钧成长的过程中,张居正担任了重要的朝政处理者。然而,当朱翊钧把张居正清除后,谁来接管朝政呢?这就引出了明朝内阁制度的重要性。由于皇帝不亲自上朝,奏折便直接送到了内阁处理。实际上,内阁是朱棣所创设的,其初衷就是为了减轻皇帝的日常工作负担。到了万历时期,内阁几乎演变成一个专门处理奏折的机构,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这让万历感到非常安心。
需要说明的是,皇帝不朝并不代表他不理政。也许受宫廷剧的影响,大家容易产生误解,认为皇帝必须每天上朝才算有效治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皇帝每天都亲自巡视政务,不仅自身疲惫,臣子们也会因长时间站立而感到精疲力竭。这样一来,长此以往,恐怕两个月就要给大臣们准备后事了。
因此,内阁的重要性在于提高了公文的处理效率,使得皇帝和官员们能够获得更多解脱,不必像往常那样不断地压榨自己,成为工作狂。当然,可能有人会担心,内阁会不会架空皇权。事实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首先,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的中央管理机构,其权力受到皇权的严密限制;其次,内阁内部也有数位大臣相互斗争,六部与内阁之间也形成竞争关系,因此内阁根本无力架空皇帝。
更为关键的是,虽然内阁有处理事务的权力,但最终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他既要审视奏折的处理结果,也需对可操作的方案进行批复,若认为不妥便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万历并不是完全不理政,而是通过简化决策过程来减轻负担。
正是因为内阁的高效运作,万历才能在三十年间选择不上朝,静心钻研他所热爱的木工技艺,同时又未至于荒废国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