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被誉为一位英明的君主,他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广为传颂。然而,纵观历代学者对他的评价,意见却并不一致,既有赞美,也有批评。例如,欧阳修曾评价李世民“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之庸主”;宋高宗也认为他“夸大而好名”;朱元璋则批评他“繁工役,喜战斗”,认为他在追求战争的过程中,劳民伤财。李世民的早年通过征战扩张疆土,晚年则沉迷于享乐,大肆修建豪华宫殿,用以满足个人的奢侈生活。对此,朝中的正直臣子常常上奏谏言,反对他过度的建造行为。比如,大臣马周便曾直言不讳地告诫李世民,频繁的徭役和修建工程让百姓生活困苦,道路常常被修建成不连贯的形状,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李世民对此回应道:“百姓无事则骄逸。”然而,正是在他为享乐而兴建的行宫中,发生了一件让世人震惊的事件。
说到李世民一生的最大污点,不得不提玄武门之变。他弑兄杀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虽然李世民在世时不断为此辩解,声称自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卫,而实际上真相远非如此。当时,李建成已是太子,得到了李渊的宠爱,并且已稳坐继位的位置,完全没有必要去加害李世民。可以说,李建成根本没有防备,说明他对李世民并未怀有敌意。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完全是李世民精心策划的夺权行动,而非所谓的自卫。
当李世民在玄武门的血迹上踏步,终于登上了渴望已久的皇位时,虽然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留下了盛世的明君名声,但正如后人所言,李建成若是当上帝王,未必会比李世民差。遗憾的是,李建成却死于李世民的剑下。仿佛冥冥之中有所注定,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十三年后,竟有人效仿李世民,针对他发动了一场“缩小版”的玄武门之变。
这次事件并非发生在长安,而是在李世民的避暑行宫——九成宫。九成宫原是隋文帝所建的仁寿宫,隋文帝多次在此驻跸,因此它见证了许多隋朝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例如,杨广在谋害其父杨坚的事件就发生在仁寿宫。李世民继位后,将原有的宫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将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且规模大幅扩展。九成宫位于远离长安的山林中,环境清幽,与大明宫的繁华喧嚣截然不同,是李世民最钟爱的避暑之地,他多次在此地度过长时间的假期,享受山水之间的宁静。
贞观十三年四月,李世民一行人再次前往九成宫度夏。然而,这次平静的避暑之行,却险些让李世民命丧黄泉。一个胡人武将——阿史那结社,心怀不满,策划了一场针对李世民的政变。阿史那结社拥有胡人特有的大胆和狂野,他对李世民积怨已久,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暗中组织了几十个心腹,埋伏在九成宫北门附近的玄武门周围。深夜时分,他们手持刀剑和弓箭,猛然发起攻击,直奔李世民的寝宫。宫中的禁军完全没有准备,许多人当场被射杀。
尽管叛军一度突破了四道防线,李世民的禁军在短暂的混乱后迅速组织反击,凭借兵力优势,很快就将叛军击退。阿史那结社见局势不妙,仓促间逃进御马监,偷走数匹良马,连夜逃往北疆,然而他最终未能逃脱,所有叛军都被唐军捉拿归案,阿史那结社也被李世民下令处决。李世民曾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没想到十三年后,别人竟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他。这一事件被《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详细记载下来,成为历史上的一段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