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孙权闻讯后立刻赶往奔丧。站在周瑜灵前,孙权看着周瑜的小女儿,突然转向小乔说道:“让她做我的媳妇吧。”小乔听后大吃一惊,赶忙回应道:“主公,您这话怎么说的?我女儿才五岁,怎么能做您的媳妇?”孙权轻轻一笑,语气温和地说道:“就这么定了。”
尽管孙权如此坚决地表态,小乔还是忍不住再问了一句:“周郎早逝,爱女年幼,怎么能做您的妾室?”见到小乔有些紧张的神情,孙权微微一笑,说道:“我只是想让她做我的儿媳,话说漏了,你可别误会。”听到这里,小乔的神色才慢慢松弛,心里明白主公只是开个玩笑。然而,在丈夫的灵前,孙权如此开玩笑,的确让小乔感到有些尴尬。事实上,孙权这种幽默、口无遮拦的言辞并非偶尔的调皮,而是他的常态。孙权的性格本来就是随性、洒脱,颇具顽皮气质。
到了公元221年11月,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不得不低头称魏王为吴王。曹丕对此表示赞同,派遣使者送来了礼物和战马。然而,这些使者非常傲慢,甚至在车中也不肯下车,轻蔑的态度让江东的文武官员们感到羞辱。
老臣张昭羞愧得泪流满面,名将徐盛愤怒得紧握拳头,差点就冲动行事,想要杀掉使者以泄愤。唯有孙权看似毫不介意,他仍然谈笑风生,屈尊下车迎接使者,并亲自为他们行礼,引路。孙权的谦卑态度令人震惊,仿佛完全不顾自己的尊严。当天晚上,孙权更是举办了盛大的宴会,邀群臣共饮。然而,许多官员心里并不好受:自己主公竟然甘愿成为他国的臣子,而刘备一方又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哪还能有心情畅饮?
但孙权自己却浑然不觉,反而大为高兴,不仅为每位官员斟酒,甚至斟到虞翻面前时,虞翻因假醉倒下。孙权看到后,准备去敬下一位宾客。没想到,虞翻酒醒后迅速坐起,孙权气得差点当场下令杀了他。大司农刘基赶紧抱住孙权,劝他冷静:“主公息怒,虞翻是名士,不能如此对待。”然而孙权愤怒地反驳道:“曹操都能杀孔融,我为什么不能杀虞翻?”刘基又劝道:“主公怎能以曹操为榜样,您应该效仿尧舜啊。曹操的行为导致人心大乱,您千万别学那样的糊涂事!”
听到这些劝诫后,孙权的怒气才稍稍平息,虞翻也幸运地逃过一劫。第二天,孙权发布命令:“今后醉酒后所做的决定,一律不作数!”并告诫群臣不要遵从。
孙权的性格实在让人琢磨不透。曹丕侮辱他,他能大度应对;虞翻严肃,他反倒拿曹操的事为自己辩解。事实上,孙权这种带有玩闹性质的幽默感,始终存在于他与江东众臣以及宗室子侄的交往中。
几年后,孙权又在武昌举行盛大宴会,唯独没邀请丞相顾雍。按理说,顾雍作为百官之首,缺席这种宴会实在不合礼法。但孙权却轻松对身边人说:“顾公滴酒不沾,性格正直。每次他在场,大家都喝不尽兴,今天不如让他不来,我们好好痛饮。”于是,孙权与众人尽情饮酒,大家纷纷醉得不省人事。孙权见大家都喝高了,心情愉悦,甚至命侍从泼冷水在大臣们的脸上,想让他们清醒继续饮酒。
此时,老臣张昭实在看不下去了,他离开宴席,独自走向自己的马车。孙权见状,亲自迎去:“现在歌舞升平,大家不是很快乐吗?张公为何离席呢?”张昭冷冷回应:“当年商纣王为了酒池肉林也觉得十分快乐,但您的做法让人无法忍受。”这番话让孙权的宴会也就这样不欢而散。显然,那时的东吴正面临三国鼎立的压力,孙权如此不合时宜的大排宴席,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东吴重臣诸葛瑾为人谦和儒雅,颇具君子之风,然而他那张长脸常常成为同僚的调侃对象。一天,孙权故意让人牵来一头驴子,写上“诸葛子瑜”四个字,诸葛瑾顿时尴尬至极。就在这时,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机智地站了出来,在“诸葛子瑜”后加上了两个字:“之驴”,这下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这巧妙的反击让孙权笑得不亦乐乎。
又有一次,孙权向诸葛恪提出一个敏感问题:“你觉得你的父亲和叔叔谁更贤能?”这个问题很微妙,因为一旦诸葛恪称赞诸葛亮,就等于间接贬低了孙权。而如果他夸自己的父亲,则容易显得对孙权不忠。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诸葛恪机智地答道:“我认为父亲比叔父聪明,因为父亲选择了一个更加明智的主公,而叔父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一回答既巧妙抬高了孙权,又避免了正面评价两位人物的才能,堪称一绝。听到这话,孙权高兴地笑道:“恪儿真聪明,真是不可多得的才子!”
尽管孙权对诸葛瑾父子优待有加,但他仍然有些毛躁和冲动。几年后,孙权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决定半夜去巡视孙韶的城池,故意装作魏军攻城的样子。孙韶冷静应战,箭如雨下,差点射中孙权。幸好孙韶的手下不多,而且沉稳,迅速发现了孙权的身份,才没有让箭矢继续射出。如果是甘宁或徐盛这样的冲动将军,孙权恐怕就要自讨苦吃了。
这就是孙权,一位既幽默又具有几分荒诞的君主。他的人生充满了无数出彩与搞笑的瞬间,但也正是这份悠闲自在,给他带来了惊人的长寿。正如现代流行语所说:“我有的是时间,我就是消耗,就是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