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 《文物》2025年第1期、考古汇
执笔l 谢尧亭、陈晓宇、范文谦、王金平、杨及耘
4月17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
山西运城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
该墓出土17件有铭文的铜礼器
墓主可能为西周早期晚段
或早中期之际的一代倗伯
横水西周墓地于2004年被盗后发现。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批准,2004~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绛县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以北约800米处,北距下庄村1.2公里,东距绛县县城约11公里。墓地北依中条山余脉绛山(又名紫金山),南面横水镇以南有涑水河自东向西流过。墓地呈北高南低的缓坡状,较平坦,东、西两侧不远处各有一条深20~50米的冲沟(图一)。
墓地保存较完整,偏东部有一条南北向小冲沟破坏了部分墓葬。墓地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南北一线,东、西、南三面有大量小型墓。
墓地共分三个发掘区(墓葬编号中首位阿拉伯数字即为区号),共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299座。发现车马坑33座,仅发掘了其中1座。绝大多数西周墓葬为东西向,墓主人头向以西向为主。现将其中一座墓(M3250)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墓葬形制
M3250位于墓地南部中间,第三发掘区中部近北端,南邻M3251,北邻M3249、M3263,东邻该墓车马坑CH302(未发掘)。
墓葬方向288°。被盗。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拐角近方正。现墓口距地表0.8、长4、宽3.2米。四壁自墓口处开始向外扩张至二层台上部,呈袋状,近底处四壁竖直。墓底二层台上部西壁和西北角掏挖不规整长条形壁龛,龛口顶部不平整,呈坡状,前高后低,底部近平。墓底四周为较宽的熟土二层台,黄褐色花土,经夯打,土质较硬。二层台高1.8米。墓内填深红褐色花土,经夯打,夯层厚0.1~0.17米。
木质棺椁。现存一椁,木质均已腐朽,仅存灰痕。棺被盗扰,结构与尺寸不详。椁置于墓底中部,平面呈“
”形,东西两端挡板包南北两侧帮板,挡板长出帮板,四周壁板均压在底板上。长2.86、宽1.56、残高0.34~1.1米。壁板上下宽0.2、内外厚0.1米。盖板南北向横置,腐朽塌落,板块数不详。底板东西向纵置于墓底,现存3块(图二~五)。
图二 墓葬平面图
1.铜鞘 2.铜衔环泡饰 3.铜衔环泡饰、铜珠 4、30.蚌鱼 5.陶鬲 6、7、12.漆木器 8.铜矛 9~11、14~16、24~29.漆木豆 13.陶罐 17、54.铜提梁卣 18、19、22、23、41~44、58.铜鼎 20、35、39.铜簋 21.铜觚 31、46.原始瓷豆 32、33.铜爵 34.铜提梁壶 36.陶簋 37、55.铜觯 38.铜盘 40.铜盉 45.毛蚶 47.铜尊 48.铜甗 49.卜骨 50.骨板 51、57.铜錾 52、53.铜凿 56.铜斗(正文中编号59号以后的器物,均出土于盗洞内,图上未标注;①、②、③为人骨编号)
图三 墓葬横剖面图
5.陶鬲 13.陶罐 18、19、22、23、41~43.铜鼎 20、35、39.铜簋 21.铜觚 24.漆木豆 33.铜爵 34.铜提梁壶 36.陶簋 37、55.铜觯 38.铜盘 40.铜盉 47.铜尊 48.铜甗 49.卜骨 50.骨板
图四 墓葬纵剖面图
图五 墓室(上为西)
墓主人骨架因盗扰无存。墓内发现3名殉人,人骨腐朽较甚,性别、年龄均不可辨。一号殉人,位于南侧二层台上偏西端,木质单棺,东西纵向放置,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平齐。长1.64、宽0.54米,高不详。头向西,仰身,下肢伸直(图六)。二号殉人,位于南侧二层台上偏东端,木质单棺,东西纵向放置,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平齐。长1.6、宽0.54~0.6米,高不详。头向西,左侧身,下肢弯曲近90°(图七)。三号殉人,位于北侧二层台上中部偏东,木质单棺,东西纵向放置,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平齐。长1.68、宽0.4~0.48米,高不详。头向西,俯身,下肢伸直(图八)。
图六 一号殉人(上为南)
图七 二号殉人(上为南)
图八 三号殉人(上为北)
随葬器物残存385件(套),有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玉器、漆木器、骨器、蚌贝器共七类。大量随葬器物置于西端二层台上和上部壁龛内,一号殉人随身葬有少量铜饰件和蚌鱼,盗洞内筛土发现青铜车马器及其他铜饰件、玉器、货贝等。铜器有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及其他饰件等。礼器有鼎9(方鼎1、圆鼎8)件、甗1件、簋3件、觚1件、觯2件、斗1件、爵2件、尊1件、卣2件、提梁壶1件、盘1件、盉1件。兵器有矛1件、鞘1件、镦1件。工具有錾2件、凿2件。车马器有镳4件、衔2件、当卢残块2件、节约8件、络头泡饰40件及马面饰残片等。其他饰件有衔环泡饰4件、珠1件、铃12件、泡5件。原始瓷器有豆2件。陶器有鬲1件、罐1件、簋1件。玉器有管1件。骨器有卜骨3件、骨板1件,均残碎较甚。蚌贝器有蚌鱼50件、毛蚶159件、货贝40件。漆木器有豆12件、器形不可辨者3件,胎质均腐朽,仅存镶嵌蚌片及蚌泡(图九、一〇)。
图九 壁龛局部(上为西北)
图一〇 出土器物(上为西)
随葬器物
(一)铜器
1礼器
25件。有鼎9件、甗1件、簋3件、觚1件、觯2件、斗1件、爵2件、尊1件、卣2件、提梁壶1件、盘1件、盉1件。
方鼎 1件(M3250∶18)。口微敞,窄折沿上翘,两侧沿面立双耳,腹壁斜直内收,圜底近平,腹壁四角有长扁扉棱,口、腹拐角方正,横截面均为长方形,底面四角接圆柱足。外底和四足内侧有烟炱。器内有羊骨数块。四腹壁皆饰相近鸟纹,前后腹壁、两侧腹壁鸟纹各相对称一致。皆以云雷纹为地。四面腹壁鸟纹以细阳线为界,中间为一素面长方形框。四足上部各铸一兽头,兽头下饰三道凸弦纹,不及足内侧。两耳外侧饰二重阴线纹。四合范铸造。口沿下四角各有一条范线,每足各有三条范线,底面足间各有一条范线。外底有交叉X形加强筋。背面内壁、内底铸有铭文,内壁一行二字“太保”,内底二行七字“
作宗室宝尊彝”。背面长方形框左侧有一“
”形符号。耳间距19.2、口长18.9、宽15厘米,上腹长17.3、宽13.4厘米,下腹长16.3、宽12.4厘米,腹深10.5~10.8、高26.4厘米,重4620克,容积2100毫升(图一一~一五,一〇〇,一〇一,一〇二∶1、2)。
图一一 铜方鼎(M3250∶18)
图一二 铜方鼎(M3250∶18)内底
图一三 铜方鼎(M3250∶18)右侧面
图一四 铜方鼎(M3250∶18)背面
图一五 铜方鼎(M3250∶18)外底
图一〇〇 铜方鼎(M3250∶18)(约1/6)
图一〇一 铜方鼎(M3250∶18)拓片
1.正面 2.背面 3.侧面一 4.侧面二(均为1/4)
图一〇二 铜器铭文拓片
1.方鼎(M3250∶18)内底 2.方鼎(M3250∶18)内壁 3.圆鼎(M3250∶58) 4.圆鼎(M3250∶22) 5.觚(M3250∶21) 6.甗(M3250∶48) 7~9.簋(M3250∶35、39、20) 10.爵(M3250∶32) 11.觯(M3250∶37)内底 12.尊(M3250∶47) 13.提梁卣(M3250∶17)(均为2/3)
圆鼎 8件。
标本M3250∶19,侈口,口内侧有凹槽一周,口沿上立索状双耳,束颈,浅腹扁圆,下腹圆鼓,圜底近平,下接三扁圆柱足,三足略内聚,足底较平。外底及三足有较厚烟炱。器内有数块雉骨。素面。三合范铸造,两耳内侧各有一条范线,足部有竖向范线,外底有弧边三角形范线。耳间距19.3、口径18.3、最大腹径18.6、腹深7.8、高17.6厘米,重1830克,容积1680毫升(图一六~一九、一〇三∶1)。
图一六 铜圆鼎(M3250∶19)
图一七 铜圆鼎(M3250∶19)内雉骨
图一八 铜圆鼎(M3250∶19)内底
图一九 铜圆鼎(M3250∶19)外底
图一〇三 铜圆鼎
1.M3250∶19 2.M3250∶22 3.M3250∶42 4.M3250∶43(1~3为1/4,4为1/6)
标本M3250∶23,器形、纹饰、制法与M3250∶19鼎近同,窄沿较明显,圜底。器内存有兽骨数块,种属不明。外底面和三足内侧有较薄烟炱。两耳内侧各有一条范线,三足内侧上部各有一条范线,圜底近足有二条范线。三足底面浇铸茬口明显,左侧立耳处口沿经补铸,底有两处补铸疤痕。耳间距14.9、口径13.9、最大腹径14.3、腹深5.2、高14.4厘米,重1055克,容积610毫升(图二〇、二一)。
图二〇 铜圆鼎(M3250∶23)
图二一 铜圆鼎(M3250∶23)修补痕迹
标本M3250∶58,器形、纹饰、制法与M3250∶19鼎近同,窄沿中间有凸棱,口沿呈铁轨式,圜底。器内有碎鱼骨。双耳内侧各有一条范线,每足近外底面根部各有两条竖向范线。内底铸铭一行三字“太保铸”。耳间距14.8、口径14.1、最大腹径14.5、腹深5.9、高16.3厘米,重1220克,容积715毫升(图二二~二四、一〇二∶3)。
图二二 铜圆鼎(M3250∶58)
图二三 铜圆鼎(M3250∶58)内鱼骨
图二四 铜圆鼎(M3250∶58)内底
标本M3250∶22,微敛口,窄折沿略上翘,方唇,双立耳,圆弧腹,上腹近直,下腹微鼓,口、腹横截面呈桃形,圜底,底接三锥状足。外底和三足内侧皆有较厚烟炱。器内有猪骨。上腹饰一周三组兽面纹。纹饰带上部界细阳线一周。三合范铸造,三足均有二次补铸现象。口沿下有三条竖向范线,每足内外侧各有一条竖向范线。底面有凹边三角形加强筋。后腹内壁铸铭一字“册”。耳间距20.3、口径19.8、最大腹径19.3、腹深11.8、高23厘米,重2480克,容积2950毫升(图二五~二七、一〇二∶4、一〇三∶2)。
图二五 铜圆鼎(M3250∶22)
图二六 铜圆鼎(M3250∶22)内猪骨
图二七 铜圆鼎(M3250∶22)外底
标本M3250∶43,桃形敛口,平折沿,厚方唇,沿上立双耳,圆垂腹,下腹微鼓,圜底,下接三圆柱蹄足。耳外面饰二重阴线纹。上腹饰一周六个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上下界以细阳线。下腹饰一周垂叶纹,内填两条简化变形龙纹。以云雷纹为地。三足面上部各饰一兽面纹,兽面上下界以细阳线,兽面下饰两道凸弦纹,不及足内侧。口、腹六合范铸造,腹部扉棱上下和下腹蕉叶纹中均有一条竖向范线,三足内侧各有两条范线,底面三足间各有一条弧形范线。底面中间有三叉形阳线加强筋。耳间距31.8、口径30.6、最大腹径30.2、腹深16.9、高36.1厘米,重7755克,容积9950毫升(图二八、一〇三∶4)。
圆鼎(M3250∶43)
图二八 铜圆鼎(M3250∶43)外底
标本M3250∶42,微敛口,宽折沿上翘,方唇,双立耳,垂鼓腹,口、腹横截面均为桃形,圜底近平,三扁圆形柱足。器内有一枚毛蚶。器底及三足有烟炱痕。上腹饰一周六个兽面纹,以扁扉为鼻。兽面下饰凸弦纹,不及足内侧。三合范铸造,后腹左侧有补铸痕,三足对应的口沿下有三条竖向范线,每足扉棱上下有一条范线。外底有二重凹边三角形阳线加强筋。耳间距20.2、口径19、最大腹径18.7、腹深10.8、高24.2厘米,重2045克,容积2180毫升(图二九、三〇、一〇三∶3)。
图二九 铜圆鼎(M3250∶42)
图三〇 铜圆鼎(M3250∶42)外底
标本M3250∶41,桃形敛口,平折沿,小方唇,双立耳,圆腹垂鼓,圜底,下接三圆柱足。纹饰、铸法与M3250∶42鼎近同。底面有凹弧边三角形粗阳线加强筋。耳间距20、口径19.9、最大腹径19.7、腹深11.4、高24.6厘米,重1940克,容积2400毫升(图三一、三二、一〇四∶1)。
图三一 铜圆鼎(M3250∶41)
图三二 铜圆鼎(M3250∶41)外底
图一〇四 铜器
1.圆鼎(M3250∶41) 2.甗(M3250∶48) 3.圈足簋(M3250∶35) 4.盉(M3250∶40) 5.提梁卣(M3250∶54)(2为1/6,余为1/5)
标本M3250∶44,器形、纹饰、制法与M3250∶41鼎近同,折沿上翘,器内有羊骨数块。底面三足间各有一条弧形范线。耳间距26.9、口径26.8、最大腹径26.2、腹深15.4、高31.1厘米,重4805克,容积6000毫升(图三三、三四)。
图三三 铜圆鼎(M3250∶44)
图三四 铜圆鼎(M3250∶44)外底
甗 1件(M3250∶48)。
连体。甑为桃形敞口,卷沿上翘,方唇,索状双立耳外撇,腹斜收,后腹近腰部铸接一环状弯钩,弯钩套连桃形箅,箅一侧有一半环形纽,与弯钩相对,箅面共有五个“十”字形镂孔。束腰,腰内壁凸出三个三角形箅隔。鬲为鼓腹,高分裆,长柱状实足跟。鬲外底和三足烧烤成黑色。甑上腹饰一周三组兽面纹,以范线为界,上下界以细阳线。三合范铸成,衔箅钩环嵌铸,内外壁有圆饼状凸。鬲腹兽面中部各有一条竖向范线,与甑腹纹饰带上三条竖向范线相对,鬲底中部有三叉形范线延至三足内侧。后腹内壁铸铭二行八字“戈
作父乙宝尊彝”。耳间距31.8、口径26.6、甑腹深14.2、高40.2厘米,重4900克,甑容积4650、鬲容积1700毫升(图三五~三九、一〇二∶6、一〇四∶2)。
图三五 铜甗(M3250∶48)
图三六 铜甗(M3250∶48)外底
图三七 铜甗(M3250∶48)隔箅
图三八 铜甗(M3250∶48)嵌铸痕
图三九 铜甗(M3250∶48)之鬲内底
圈足簋 2件。
标本M3250∶35,敞口,双折沿,沿面有凸棱一周,窄方唇,弧腹内收,圜底,高圈足外撇。腹两侧置兽首半环形竖耳,耳下接钩状珥。腹上部饰一周涡纹间四瓣目纹,两面中部各间隔一兽首,以云纹或云雷纹衬地,其上下界一周阳线圆圈纹,圆圈纹上下以细阳线间隔。四合范铸造,两耳上下至圈足各有一条竖向范线,上腹兽首两角中间各有一条竖向范线。外底有菱格状加强筋。内底铸铭二行七字“南宫姒作宝尊彝”。耳间距31.1、口径22.1、腹深12.4、最大腹径20.9、圈足径16.9、高17.2厘米,重2580克,容积3500毫升(图四〇、四一、一〇二∶7、一〇四∶3)。
图四〇 铜圈足簋(M3250∶35)
图四一 铜圈足簋(M3250∶35)外底
标本M3250∶39,圆形侈口,卷沿上翘,方唇,垂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腹两侧置竖向龙首半环耳,耳下有一钩状珥,钩内有薄铜片。上腹饰鸟首龙身纹一周,上下界以阳线,下部有一周凸弦纹。圈足饰一周夔龙纹。四合范铸成,两耳侧各有一条竖向范线,从口沿外侧向下经两耳中间到圈足至底,上腹两面兽头下各有一条竖向范线。外底有菱格状加强筋。底部明显可见垫片。内底铸铭三行九字“太保都作専姬宝尊彝”。耳间距29.9、口径19.7、最大腹径20.2、腹深12.2、圈足径16.7、高15.1厘米,重2935克,容积2830毫升(图四二、一〇二∶8)。
图四二 铜圈足簋(M3250∶39)
三足簋 1件(M3250∶20)。圆形。盖子口内敛,舌较短,盖面圆隆,中部设一圈形捉手,方唇,有一对穿,一侧穿未透。器侈口,卷沿上翘,方唇,腹略垂鼓,腹两侧置龙首桥形竖耳,耳下垂勾云形珥,圜底近平,圈足外撇下折成阶,下接三圆柱足。盖面和器身上腹部各饰两周凸弦纹,上腹间二兽首。盖、器分铸,器身为双合范铸造。两耳上至口沿有不明显竖向范线,两耳下至圈足、与垂珥相接处各有一条竖向范线,耳内腹壁两侧各有一条竖向范线。外底中部有三角形阳线加强筋。内底铸铭二行七字“倗姬作保宝尊簋”。盖口径15.8、高5.9厘米,器口径18、耳间距23.4、最大腹径16.6、腹深8.7、高16厘米,通高21.4厘米,重1920(盖420、器身1500)克,容积1580毫升(图四三、四四、一〇二∶9)。
三足簋(M3250∶20)
图四三 铜三足簋(M3250∶20)内底
图四四 铜三足簋(M3250∶20)外底
觚 1件(M3250∶21)。大喇叭口,尖唇,弧形束腰,深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底部下折成矮阶。圈足上下各饰一周目云纹,中部饰一周三组四瓣目纹,以方形阴线框内填凹圆点纹为界。双合范铸而成。圈足内壁铸铭一字“中”。口径12.5、圈足径7.8、高22.4厘米,重520克,容积355毫升(图四五、四六、一〇二∶5)。
图四五 铜觚(M3250∶21)
图四六 铜觚(M3250∶21)圈足修补痕迹
觯 2件。
标本M3250∶37,椭圆形。盖一侧伸出一龟首,子口内敛,舌较短,顶面圆隆,中部置一桥形纽。器侈口,方唇,口短轴一侧有U形流上翘,与盖伸出龟首相吻合,束颈,垂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且下折成阶,正面上腹部并列置一对桥形竖鋬。上腹部和圈足皆饰两周凸弦纹。盖、器均为双合范铸成。盖顶纽下有一条范线,龟首顶有一条范线。盖内顶和器内底铸对铭一字“五”。盖顶长轴13.2、短轴8.6、高5.8厘米,器口长轴13、短轴8.6厘米,腹长轴11.2、短轴8.6厘米,圈足长轴8.9、短轴7.3厘米,器高13.7厘米,通高19厘米,重880(盖230、器身650)克,容积525毫升(图四七、一〇二∶11)。
图四七 铜觯(M3250∶37)
标本M3250∶55,侈口,尖唇,束颈,垂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足底有小平面。素面。双合范铸成。口径5.7、最大腹径5.7、圈足径4.7、高11.3厘米,重265克,容积130毫升(图四八)。
图四八 铜觯(M3250∶55)
斗 1件(M3250∶56)。
斗首敛口,口外一周内凹,弧腹,下腹近底处斜收,平底。下腹一侧接折曲长柄,前段较短下倾,前宽后窄,两侧作亚腰形,正面中部起脊,背面呈凹槽,横截面为“
”形;中段为圆形而上扬,中段与前段交界处上面凸出;后段较长,先向下弯曲而后略上翘,尾端外张作圭首形。柄前端与斗首交界处铸一兽首。中段与后段交界处铸一龙首。柄末端背面铸族氏铭文一字“
”。斗首口径2.4、腹径3、腹深4.2、底径2、柄长17.4、尾端最宽3.6、通长20.4厘米,重97.6克,斗首容积22毫升(图四九)。
图四九 铜斗(M3250∶56)
爵 2件。
标本M3250∶32,长流上翘,侈口,双立柱,柱横截面近半圆形,柱顶有伞状帽。长尾斜侈。筒状深腹微鼓,卵圆底。三棱刀状足外撇,足底锥尖。腹一侧设龙首桥形竖鋬,鋬下对应一足。腹饰一周两组四个浮雕式简化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地,纹饰带上下界以粗阳线。伞帽中部饰两周凹弦纹。三合范铸成。鋬内腹壁铸铭一字“乙”。流尾间距16.6、柱间距8.2、柱高4.9、口宽8、最大腹径6.4、通高22厘米,重850克,容积170毫升(图五〇、一〇二∶10)。
图五〇 铜爵(M3250∶32)
标本M3250∶33,器形、制法与M3250∶32爵近同,立柱横截面近长方形,柱顶为菌状帽。腹饰一周两个浮雕式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地,纹饰带上下界以细阳线。菌状帽顶面饰阴线涡纹。三合范铸成,流、尾下纹饰带上各有一条竖向范线,鋬内侧腹部有两条竖向范线。流尾间距18、柱间距9.1、柱高3.2、口宽8、最大腹径6、通高21厘米,重795克(图五一、五二)。
图五一 铜爵(M3250∶33)
图五二 铜爵(M3250∶33)局部
尊 1件(M3250∶47)。大敞口,卷沿,方唇,粗长颈,圆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折成阶。颈下部和圈足上部均饰两周凸弦纹。上腹部饰一周两组八只分尾鸟纹,下腹饰一周两组四只长卷尾鸟纹,中部饰竖条棱纹,纹饰带上下界以粗阳线。双合范铸成,器身两面扉棱侧边均有一条竖向范线,经打磨,对应的凸弦纹有错位。底面有菱格状阳线加强筋。内底铸铭二行七字“盟狈作厥宝尊彝”。口径19.4、最大腹径12.9、圈足径13.9、高24.7厘米,重1980克,容积2200毫升(图五三、五四、一〇二∶12)。
图五三 铜尊(M3250∶47)
图五四 铜尊(M3250∶47)外底
提梁卣 2件。
标本M3250∶17,圆形。盖子口,顶面圆隆,顶中部设圈形捉手,口部外撇,方唇,捉手下部有一对方穿。器身铜箍木胎,木胎腐朽。器口沿内折,尖唇,直领,颈两侧置半环耳,衔弓形提梁两端圆环,圆环外各铸一兽首。高圈足侈口,上下各有一周凹槽,下折成阶。盖顶面内外各饰一周四只鸟纹,鸟首两两相对,以花瓣短扉为界,中间饰竖条棱纹。盖内铸铭二行七字“盟狈作厥宝尊彝”。提梁两端兽头间距19.3厘米,盖顶直径13、口径10.4、高6.1厘米,器口径12.9、口部铜箍高4.2、提梁与口部铜箍高12.3厘米,圈足径13、圈足铜箍高5.4厘米,通高约31.5厘米,重1340(盖545、提梁与口470、圈足325)克(图五五~五九、一〇二∶13)。
图五五 铜提梁卣(M3250∶17)
图五六 铜提梁卣(M3250∶17)盖
图五七 铜提梁卣(M3250∶17)局部
图五八 铜提梁卣(M3250∶17)盖内铭文
图五九 铜提梁卣(M3250∶17)局部
标本M3250∶54,器形、纹饰、铭文与M3250∶17卣近同。盖内铸铭“盟狈作厥宝尊彝”。提梁两端兽头间距19.4厘米,盖顶直径13、口径10.4、高6厘米,器口径12.9、口部铜箍高4.1、提梁和口部铜箍高12.3厘米,圈足径13、圈足铜箍高5.4厘米,通高约31.5厘米,重1100(盖460、口与提梁420、圈足220)克(图六〇、六一、一〇四∶5、一〇五∶1)。
图六〇 铜提梁卣(M3250∶54)
图六一 铜提梁卣(M3250∶54)盖内铭文
图一〇五 铜器铭文拓片
1.提梁卣(M3250∶54) 2.提梁壶(M3250∶34)盖内 3.提梁壶(M3250∶34)内底 4.盉(M3250∶40)内壁 5.盘(M3250∶38) 6.盉(M3250∶40)盖内(均为2/3)
提梁壶 1件(M3250∶34)。椭圆形。盖子口,舌较长,顶面圆隆,中部置一椭方圈形捉手,捉手中部有一对方穿,捉手口部外撇,方唇。器母口近直,平沿,长颈略束,垂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折成阶。颈两侧附半环形竖耳,衔弓形提梁两端圆环,圆环外各铸一兽首,圈足正面附半环形竖纽。提梁面饰四组龙纹,两侧界以细阳线。盖顶面饰一周两组四条顾首龙纹,上下界以细阳线。器颈部饰一周两组八条龙纹。腹饰三横四纵宽带纹,交叉点中部饰四枚菱形凸丁。圈足饰一周两组一目双身龙纹。外底饰一阳线蝉纹。盖、提梁、器身分铸,盖和提梁为双合范、器为四合范铸造。圈足内与外底交接处有四个倒三角形支钉。盖内和器内底对铭四字“麂旾父戊”。提梁两端兽头间距22厘米,盖顶长轴12.8、短轴10厘米,盖口长轴11.6、短轴8.3厘米,盖高8.5厘米,器口长轴12.8、短轴10厘米,腹长轴20、短轴15.1厘米,圈足长轴15.6、短轴12.2厘米,通高37.7厘米,重3990(盖355、器身3635)克,容积2710毫升(图六二~六四、一〇五∶2、3)。
图六二 铜提梁壶(M3250∶34)
图六三 铜提梁壶(M3250∶34)盖
图六四 铜提梁壶(M3250∶34)外底
盘 1件(M3250∶38)。敞口,折沿,方唇,弧腹内收,圜底近平,高圈足外撇下折成阶,圈足上部有四个穿,呈方形或三角形,两两相对。腹饰两周、圈足饰一周凸弦纹。合范铸成,未发现范线。底面有菱格状细阳线。内底铸铭二行四字“姒作宝彝”。口径32.1、圈足径17.3、高10.1厘米,重2030克,容积3500毫升(图六五、六六、一〇五∶5)。
图六五 铜盘(M3250∶38)
图六六 铜盘(M3250∶38)外底
盉 1件(M3250∶40)。椭圆形盖,子口内敛,舌较短,顶面圆隆,中部置一圈形捉手,捉手口部外撇,小方唇,盖一侧边缘附一半环纽,衔“8”字形链环,盖和器身由“8”字形链环连接。器母口,高领斜直,扁腹圆鼓,圜底,三圆柱足。口、颈、腹横截面均为椭圆形,器身一侧腹近颈处斜出长流,流口平齐而略细,横截面为圆形。与流相对应一侧置龙首桥形竖耳。盖缘和颈下部皆饰一周二组四只鸟首龙身纹,上下界以细阳线纹。盖、链、器分铸,盖为双合范、器为四合范铸造。耳体兽首头顶部有一条竖向范线,底面三足两侧皆有一条横向范线,三足内侧上部均有两条竖向范线。底面中间有凹边三角形和三叉形加强筋。盖内和后颈内壁铸铭相同“垂仲作宝尊彝,其万年,用赞王出内(入)使”。盖顶长轴12.9、短轴12.3厘米,盖口长轴11.3、短轴10.6厘米,盖高6.3厘米,器口长轴12.7、短轴10.8厘米,腹长轴18.2、短轴17.4厘米,流耳间距24.4、高25厘米,通高30.2厘米,重3340克,容积2400毫升(图六七~七〇,一〇四∶4,一〇五∶4、6)。
铜盉(M3250∶40)
图六七 铜盉(M3250∶40)局部
图六八 铜盉(M3250∶40)盖内铭文
图六九 铜盉(M3250∶40)颈内铭文
图七〇 铜盉(M3250∶40)外底
2兵器
3件。矛、鞘、镦各1件。
矛 1件(M3250∶8)。身呈窄叶形,边刃凹曲呈束腰状,前端圆折聚尖成锋,叶肩外张而圆转,叶底斜收,两面中部起脊,后段脊凸较高,横截面呈菱形。不规整圆骹,上细下粗,上部横截面近菱形,骹口呈不规整圆形,近口部两侧有一对三角环。双合范铸成。通长25.4、叶身最宽4.4、骹身环间距4.6、骹长8.8、骹口径2.4~2.6厘米,重265克(图七一、一〇六∶1)。
图七一 铜矛(M3250∶8)
图一〇六 出土器物
1.铜矛(M3250∶8) 2.铜镦(M3250∶62) 3、4.铜络头泡饰(M3250∶73-1、64-1) 5.铜珠(M3250∶3-3) 6.铜錾(M3250∶51) 7.铜马镳(M3250∶71) 8.铜马衔(M3250∶61-1) 9.铜鞘(M3250∶1) 10.铜铃(M3250∶59) 11、12.铜泡(M3250∶66-3、1) 13.铜衔环泡饰(M3250∶3-1) 14.铜凿(M3250∶52)(1为1/5,5为1/1,7~10、14为1/4,11、12为2/3,余为1/2)
鞘 1件(M3250∶1)。长条形,单扇,前端平齐,拐角方正,后端一侧角作锐角斜侈外张,斜角内侧有一半环纽,两侧斜直。器身弧隆并镂空,两侧和后端均有窄边,前端、中部和后端两侧窄边各有一对穿孔。身饰四龙纹和蛇纹,前端二龙首相对,后端二龙一正一倒呈S形。双合范铸造。长约18、前端宽4.1、后端宽6.5厘米,重55.3克(图七三、一〇六∶9)。
图七三 铜鞘(M3250∶1)
镦 1件(M3250∶62)。圆筒形,上粗下细,中部设一对穿,底部封闭且有一圆锥形钉凸。銎内残存木头,木头中部有一横向圆孔,孔内有横木,安插在器身穿孔内。器身近銎口部有凹弦纹两周,弦纹下饰一周二重倒阴线三角纹,近底部饰凹弦纹一周。双合范铸成。通长6.1、口径2、底径1.5、钉凸长1.6、穿径0.5~0.6厘米,重36.9克(图七二、一〇六∶2)。
图七二 铜镦(M3250∶62)
3工具
4件。錾、凿各2件。
錾 2件。
标本M3250∶51,扁条形,底部为双面刃,两侧竖直斜平,宽面平整,窄面中部下凹,横截面近梯形。素面。双合范铸成。长7.8、宽1.2~1.4、厚0.2~0.3厘米,重21.8克(图七四、一〇六∶6)。
图七四 铜錾(M3250∶51)
凿 2件。
标本M3250∶52,窄条形,两侧向下斜内收,上宽下窄。上部为直銎,銎口平齐,略有残缺,横截面近菱形。两面中部各有一竖向凸脊,脊两侧各有一竖向凹槽,双面刃较窄。素面。双合范铸成。通长12.4、銎长5.8、銎口长2.8、宽2厘米,重85克(图七五、一〇六∶14)。
图七五 铜凿(M3250∶52)
4车马器
56件。镳4件、衔2件、当卢残块2件、节约8件、络头泡饰40件。
马镳 4件。标本M3250∶63-1,扁条形,一端斜直,一端作云形弧曲,一侧略弧,一侧略凹,器身中部铸两根横向扁圆管,两管之间设一圆穿。素面。双合范铸成。长10.4、中部宽3.2、管长轴1.8、短轴1.4、穿径1.4厘米,重102.5克(图七六、七七)。标本M3250∶70,长方形锁状,中部设一圆穿,上下各铸一扁椭圆管,上端铸一半圆扁环。素面。双合范铸成。长8.2、宽6、管长轴1.4~1.6、短轴1.2、孔径1.8厘米,重84.9克(图七九)。标本M3250∶71,平面呈“凹”字形,一面平整,一面两侧各有三个锥状钉齿,凹口上端各设一方穿,内大外小。素面。双合范铸成。长7、宽6.6~7.2、钉齿长1.2~1.4厘米,重93.1克(图八〇、一〇六∶7)。
图七六 铜马镳(M3250∶63-1)
图七七 铜马镳(M3250∶63-1)侧面
图七九 铜马镳(M3250∶70)
图八〇 铜马镳(M3250∶71)
马衔 2件。由两个带柄链环套连在一起,一链环呈“一”字形,另一链环呈“十”字形,“十”字形内端环呈椭圆形。柄体较短,横截面呈不规整椭圆形,柄外端设一小圆环,内端设一较大圆环。内端两环作“十”字形套连。素面。两链环分铸,双合范铸成,“十”字链环内端环留有豁口,两环套连后补铸成器。标本M3250∶61-1,通长15.4厘米,“一”字链环长8.4、外端环径2.6、内端环径3.4、柄长2.6厘米,“十”字链环长8、外端环径2.4、内端环长径3.4、短径3、柄长2厘米,重79.7克(图七八、一〇六∶8)。
图七八 铜马衔(M3250∶61-1)
节约 8件。分“十”字形和X形两类。
“十”字形 6件。平面为“十”字形,四面伸出短圆管,管口平齐,空腔四通,正面作菱形尖凸,背面为一菱形穿孔。正面饰一菱形阴线纹。双合范铸成。标本M3250∶67-1,长6.5、宽6.3、管口径1.4、器中部最高2.7厘米,重31.8克(图八一、八二)。
图八一 铜节约(M3250∶67-1)
图八二 铜节约(M3250∶67-1)背面
X形 2件,其中1件残缺。平面呈X形,上下两端均斜向伸出两个短管,管口平齐,空腔四通,两侧束腰,正面作四阿顶式尖凸,背面为一凹边长方形穿孔。素面。双合范铸成。标本M3250∶67-2,长5.8、宽4.4、管口径1.2~1.3、器中部最高2.4厘米,重35克。
X形铜节约
络头泡饰 40件。均为条形。素面。双合范铸成。可分两类。
第一类 2件。正面并列两个长条形泡。正面中部有一纵向凹槽,横截面呈波浪状,两端斜折平齐,背面近两端各铸一扁平横梁。标本M3250∶73-1,长5、宽2.9、高0.7厘米,重24.8克(图一〇六∶3)。
第二类 38件,其中32件完整,6件残缺。正面并列两个半球形泡。络头泡两端平齐,两侧斜折,背面呈槽状,背面各铸一扁平横梁。标本M3250∶64-1,长5.5、宽2.2、高1.4厘米,重16.5克(图一〇六∶4)。
5其他饰件
22件。衔环泡饰4件、珠1件、铃12件、泡5件。
衔环泡饰 4件。形制相同,为一兽面泡衔圆环,衔环残断。泡正面圆隆,铸一兽面,背面铸一扁横梁。兽面头顶宽大,饰阴线勾云纹,额饰阴线菱纹,凸圆目,长鼻梁凸起,鼓腮,腮帮有一对穿,穿内衔实心圆环,环体较细。双合范铸成。标本M3250∶3-1,通长4.9、兽头长2.6、宽2.1、厚1厘米,衔环外径3、内径2.5厘米,重10.7克(图八三、一〇六∶13)。
图八三 铜衔环泡饰(M3250∶3-1)
珠 1件(M3250∶3-3)。圆形,矮扁状,中部设一大穿。素面。双合范铸成。直径1~1.1、穿径0.6、高0.5厘米,重1.9克(图一〇六∶5)。
铃 12件。个体较小,顶面设一半环形纽,纽体横截面扁圆,顶面中部有一穿孔以系铃舌,铃体作合瓦形,两侧斜张,铃口呈凹弧形。7件铃有铃舌,铃舌呈棒槌状,上细下粗,横截面近三角形,上部有一圆环。铃体和舌分铸,均为双合范铸成。分三类。
第一类 10件。顶面大纽,铃口为凹口。素面。标本M3250∶60-1,顶部穿孔偏一侧,铃体前后面无穿。一面铃口部有铸造缺陷,两面合范错位。铃体顶面长2.4、宽2、口长3.8、宽3、纽最宽2、厚0.5、铃体高4.2、通高5.6厘米,铃舌长4.2、环宽1.4、下部宽0.8、最厚0.8厘米,重50.8(铃体重44.1、铃舌重6.7)克(图八四)。
图八四 铜铃(M3250∶60-1)
第二类 1件(M3250∶59)。顶面小纽,铃口为凹口。素面。铃体前后面中上部设对称方穿,一面穿未透。铃体顶面长2.8、宽2.8、口长4.4、宽3.6、纽最宽2、厚0.6、铃体高5.6、通高7厘米,铃舌长5.2、环宽1.5、下部宽1、最厚1厘米,重95(铃体重83.9、铃舌重11.1)克(图一〇六∶10)。
第三类 1件(M3250∶60-8)。顶面大纽,铃口微弧,几乎为平口。顶部穿孔偏一侧,铃体前后面无穿。未见铃舌。铃体两面饰分解兽面纹。铃体顶面长2.7、宽1.9、口长3.4、宽2.6、纽最宽2.4、厚0.4、铃体高3.7、通高5.2厘米,重32.2克(图八五)。
图八五 铜铃(M3250∶60-8)
泡 5件。均为圆形,背面有一扁条形横梁。素面。双合范铸成。标本M3250∶66-1,顶面弧隆,较扁,有窄折沿一周,横梁高出底边。直径2.7、高0.8厘米,重6.3克(图一〇六∶12)。标本M3250∶66-3,顶面圆隆。直径1.6、高0.7厘米,重3.8克(图一〇六∶11)。
(二)原始瓷器
豆 2件。
标本M3250∶31,灰色胎质较粗糙。内外壁施青釉,外底和圈足内无釉,圈足内为浅灰色泛白。敞口,尖唇,盘腹方折,腹较浅,圜底凹凸不平,上腹外壁贴附三对扁系耳,腹外壁转折处有凹槽一周,底接喇叭形圈足,足底残缺,茬口较整齐。上腹外壁有二周不规整凹弦纹。豆盘和圈足手制,套接成器,轮修,盘外壁釉下有斜向刮削痕,口内外有横向旋抹痕,烧制时出现裂缝。口径18.6、腹深2.8、圈足残径7.8、残高6.6厘米,重509.5克,容积420毫升(图八六~八八、一〇七∶1)。
图八六 原始瓷豆(M3250∶31)内底
图八七 原始瓷豆(M3250∶31)
图八八 原始瓷豆(M3250∶31)外底
标本M3250∶46,胎质、胎色、釉色与M3250∶31豆相同。外底和圈足内无釉,呈浅黄色泛白。敞口,薄圆唇,盘腹方折,腹较深,上腹向内凹曲,下腹斜内收,圜底,内底略凹,底接喇叭形圈足,足底残缺,茬口较整齐。上腹外壁有三周不规整凹弦纹。豆盘和圈足手制,套接成器,轮修,足内有裂缝,盘下腹外壁釉下有刮削痕,口内外有横向旋抹痕。口径14.2、腹深3.6、残高5.2厘米,重509.5克,容积300毫升(图八九~九一、一〇七∶4)。
图八九 原始瓷豆(M3250∶46)内底
图九〇 原始瓷豆(M3250∶46)
图九一 原始瓷豆(M3250∶46)外底
图一〇七 出土器物
1、4.原始瓷豆(M3250∶31、46) 2.陶罐(M3250∶13) 3.陶鬲(M3250∶5) 5.陶簋(M3250∶36)(1为1/5,余为1/4)
(三)陶器
3件。鬲、罐、簋各1件。
鬲 1件(M3250∶5)。夹砂,足部可见白色细小砂粒。灰黄色,局部呈浅灰色,腹、裆内壁为深灰色。侈口,窄折沿上翘,沿面微凹,口缘变形,斜颈,溜肩,弧腹,联裆,裆部内瘪,实心锥足跟。三足外侧有薄烟炱痕。颈部以下饰竖向中绳纹至足尖,较规整,裆部饰横向绳纹。手制,轮修,口、颈内外有横向旋抹痕。口径12.2、最大腹径12.7、高11.6~12厘米,重505克,容积600毫升(图九二、一〇七∶3)。
图九二 陶鬲(M3250∶5)
罐 1件(M3250∶13)。泥质,夹少许钙质颗粒。灰色。侈口,卷沿上翘,圆唇,束颈,折肩,腹壁斜直内收,小平底,底面微凹。口沿内外及外壁磨光,肩部刻划三角纹,内填斜线纹,口沿和肩部加饰红色彩绘,彩绘剥落,纹样不详。手制,轮修,腹底套接,下腹外壁有刮削痕。口径11、最大腹径15.6、底径5.6、高14.4厘米,重721.5克,容积1120毫升(图九三、一〇七∶2)。
图九三 陶罐(M3250∶13)
簋 1件(M3250∶36)。盖夹砂,器身泥质,夹细小石英砂。盖为浅灰色,器身内外壁为黑色,胎呈黄褐色。盖为圆形,子口,舌较长,顶面隆起,中央置圈形捉手,内顶近平。器敛口,圆唇,圆鼓腹,平底,下接直圈足,略外撇。口、腹、圈足横截面略扁圆。盖素面,器身素面磨光。手制,器内外底有刮抹痕,圈足接制。盖顶直径9、捉手径4.2、口径6.8、高4.6厘米,器口长轴8、短轴7.4厘米,腹身长轴11.4、短轴11厘米,圈足长轴8、短轴7.6厘米,器高8、通高11厘米,重466.5(器身重305、盖重161.5)克,容积400毫升(图九四、一〇七∶5)。
图九四 陶簋(M3250∶36)
(四)玉器
管 1件(M3250∶69)。白色泛黄,夹杂褐色斑点,不透明。上细下粗,两端平齐,上端两侧磨平,平面呈椭圆形,中部上下对钻一圆穿。素面。打磨抛光。长5.2、细端长径1.4、短径1.1、穿径0.6、粗端直径1.8~2、穿径0.8厘米,重24.3克(图九五)。
图九五 玉管(M3250∶69)
(五)蚌贝器
249件。有蚌鱼50件、毛蚶159件、货贝40件。
蚌鱼 50件。扁条形,头端略窄,圆弧且有一穿,分尾较宽。器身或素面,或一面上下两侧刻划斜向阴线纹。标本M3250∶30-2,头部略残,尾端残缺。头端对钻一圆穿,两侧减薄。一面上下两侧刻划斜向阴线纹。有斜向打磨痕。长4.7、宽1~1.4、厚约0.3厘米,重3.5克(图九六)。
图九六 蚌鱼(M3250∶30-2)
毛蚶 159件。白色泛黄。均为天然毛蚶,表面有放射线,单扇,大小不一,壳顶有穿,周围磨平。素面。其中93件壳顶有椭圆形穿,25件为不规则形穿,17件为圆形穿,另有24件穿部残损不详。标本M3250∶45-1,椭圆形穿。长4.1、宽3.6、厚1.7厘米,穿长径0.3、短径0.2厘米,重8克(图九七、九八)。
图九七 毛蚶(M3250∶45-1)
图九八 毛蚶(M3250∶45-1)内部
货贝 40件,其中36件完整。白色,泛青绿色或黄色。背面均有一穿,穿周边经加工。素面。39件背面有大穿,其中36件为椭圆形穿,3件为不规则形穿。1件背面前部有椭圆形小穿。标本M3250∶72-1,椭圆形大穿。长2.9、宽2、厚0.9厘米,穿长径2、短径1.4厘米,重3.5克(图九九)。
图九九 货贝(M3250∶72-1)
结语
(一)墓葬年代
M3250的年代可通过随葬器物与已知年代的器物比较来获知。墓中随葬的青铜礼器可以分为早、晚两组,早期器物如方鼎M3250∶18与高家堡戈国墓地M3∶5近似,圆鼎M3250∶22与戈国墓地M2∶3相近,觯M3250∶55与大河口M1∶253接近,盉M3250∶40与戈国墓地M1∶9戈父戊盉相似,均表现出西周早期早段的特征。大多数器物表现出较晚的特征。束颈鼎M3250∶23与天马—曲村M6081∶88南宫姬鼎相似,蕉叶纹鼎M3250∶43与竹园沟M7∶1相近,兽面纹鼎M3250∶42与大河口M1∶15-1接近,三足簋M3250∶20与大河口M1∶93、天马—曲村M6130∶2略似,甗M3250∶48与叶家山M65∶42相近,壶M3250∶34与叶家山M65∶31、晋侯墓地M113∶102相似,尊M3250∶47与竹园沟M13∶4近似,斗M3250∶56与竹园沟M13∶3接近。从陶器来看,陶鬲M3250∶5与大河口M2071∶21略似,陶簋M3250∶36与天马—曲村M6179∶4近似。原始瓷豆M3250∶46与大河口M1∶61相似。综上,M3250的年代为西周早期晚段或早中期之际,早于横水M2158,可能与M2158墓主是父子关系。
(二)墓主身份与埋葬礼俗
M3250墓葬规模较大,墓口面积12.8平方米,墓底面积约16.6平方米,深达9.9米,二层台上部有壁龛。墓内发现3个殉人。虽然墓葬被盗,仍存随葬器物385件(套),种类齐全,数量丰富,其中包括青铜礼器25件及原始瓷器2件。墓葬东部还陪葬一座较大车马坑,可见墓主非一般贵族,具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M3250随葬铜矛等兵器,墓主可能是男性,当为一代倗伯。
M3250随葬25件青铜礼器,其中17件有铭文,作器者有倗姬、太保、南宫姒、盟狈等,还有族氏铭文“五”,特别是“太保”“南宫”为王朝显贵,不论这些器物是属于赗赙之物,还是来源于婚姻关系或战争所得,均突显出倗国在此时已具有较强的实力。较为特殊的是,出土器物中未见倗伯作器。西周时期,墓葬中出土器物主要位于棺椁间,M3250被盗,大量铜器出土于西端二层台上壁龛中,这与宝鸡石鼓山墓地的墓葬相似,棺椁间是否出土器物,不得而知。
M3250有3个殉人,均为头向西,单棺,性别、年龄不详。2人位于南侧二层台上,1人位于北侧二层台上。位于南侧二层台上偏西端的一号殉人为仰身直肢,有随葬器物8件,包括铜鞘、铜衔环泡饰、铜珠和蚌鱼。位于南侧二层台上偏东端的二号殉人为侧身屈肢,面向墓主,无随葬器物。位于北侧二层台上的殉人为俯身直肢,无随葬器物。根据葬式和随葬器物的有无,推测3个殉人之间可能存在地位差异。
(三)随葬铜礼器所反映的问题
从墓中出土的铜器铭文可知,卣M3250∶17、M3250∶54和尊M3250∶47为同批铸造。簋M3250∶35是南宫姒作器,南宫为姬姓,南宫姒当是南宫氏夫人。盘M3250∶38铭为“姒作宝彝”,推测作器者亦为南宫姒。墓中还出土了3件与太保家族有关的器物,圆鼎M3250∶58铭为“太保铸”,与其形制、铭文相同的太保鼎还有2件,1件著录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1件为公安机关追缴,现藏于山西青铜博物馆。天马—曲村M6081出土的南宫姬鼎,形制与此相似。“太保”鼎的大量出土表明,这类青铜器可能铸造于畿内作坊。圈足簋M3250∶39铭文为“太保都作専姬宝尊彝”,与此同铭的器物还有2件鼎,1件著录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1件为公安机关追缴,现藏于山西青铜博物馆,这3件器物应为同批铸造,鼎有盗于M3250的可能,表明太保氏与専氏联姻。从形制、纹饰来看,年代均在西周早期。方鼎M3250∶18内壁铭文为“太保”,内底铭文为“
作宗室宝尊彝”,与此铭文相同的器物还有1件方鼎,现藏于日本兵库县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年代较太保都器为早。太保都为専姬作器、太保
为宗室作器均出于M3250倗伯墓,无论是赗赙还是其他原因,都足以说明倗国与太保家族关系密切。
另有一件三足簋M3250∶20铭文为“倗姬作保宝尊彝”,倗姬可能是M3250墓主的夫人。其中,“保”有两种可能:一为“太保”,倗姬可能是太保家族嫁入倗国的姬姓女子;一为叫“保”的人名,此人地位较高。前一种的可能性较大,倗姬为太保作器出自横水墓地且直称为“保”,根据同墓所出的太保都为専姬作器、太保
为宗室作器,其背后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附 记
考古发掘证照为考执字(2005)第(28)号。领队为宋建忠。执行领队为谢尧亭。参加发掘的人员有宋建忠、谢尧亭、范文谦、王金平、杨及耘、李永敏、常如意、史春明。田野摄影为李建生。田野绘图为马教河。室内摄影为解宙鹏、梁军、王涛。室内绘图为王燕、刘泽鹏、杨玉洁、鲁迪。文字描述为谢尧亭、张王俊、陈晓宇。拓片为刘善沂、杨梅。青铜器修复为南普恒。陶器修复为史春明。人骨鉴定为张全超。兽骨鉴定为王春雪、班琳。铭文隶定为严志斌。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18)的阶段性成果。(山西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