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934年—966年),又被称为孟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之一,由孟知祥建立,定都成都。后蜀在其全盛时期的疆域约包括今日的四川大部分地区、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以及湖北西部。相较于前蜀,后蜀的国土面积稍小,尤其在东线和北线的边界缩小,东至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至甘肃、陕西的广元一带。然而,尽管疆域有所缩水,后蜀的存在时间明显较前蜀更长,持续了31年之久。那么,后蜀的两位皇帝——孟知祥和孟昶,最终都走向了怎样的结局呢?
一、孟知祥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年少时,他便因聪慧和才干受到晋王李克用的器重,李克用任命他为左教练使,并且将自己的女儿琼华长公主(或李克用之女)嫁给了孟知祥,使得他成为了李克用的亲戚。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去世,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继位,成为晋王。
在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了后唐,史称后唐庄宗。在灭掉前梁后,后唐将都城迁至洛阳,并将太原府升格为北京,任命孟知祥为北京留守、太原尹。到了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命孟知祥等人征讨前蜀,不久,前蜀灭亡,孟知祥被任命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最初,孟知祥并没有背叛后唐的打算,也未有割据巴蜀的野心。然而,随着后唐皇帝的更替,孟知祥的立场发生了变化。后唐庄宗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李存勖的养子李嗣源继位,成为后唐明宗。孟知祥看到了新的机会,逐渐萌生了割据一方、称王的念头。他开始大力训练军队,增加兵力,并设立了多个军队,任命亲信如李仁罕、赵廷隐、张业等人为军队将领。孟知祥甚至一度举兵反叛,到了长兴四年(933年),他吞并了东川,几乎占据了整个两川地区。
到了应顺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登基,正式建立了后蜀,并自称皇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他任命赵季良为宰相,并开始稳定自己的政权。在同年四月,孟知祥迎来了诸多支持者,包括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和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他们纷纷归附孟知祥。尽管政权稳固,孟知祥的健康却不佳。在六月份的一次宴席上,孟知祥突发病痛,随后将自己的儿子孟昶立为太子,并指派其监国。仅仅一个月后,孟知祥去世,享年六十岁。太子孟昶继位,年号“明德”,追谥孟知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和陵。孟知祥的病逝虽显突然,但他依然得以善终。
二、孟昶
孟昶(919年—965年),字保元,初名承赞,后更名昶。作为孟知祥的第三子,他最终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了后蜀的末代皇帝。明德元年(934年),当孟知祥因病去世时,孟昶继承了帝位。随即,他改元广政,开始了自己的治国之路。
在广政元年(938年),孟昶改元,并逐渐巩固政权。广政十年(947年),契丹灭晋,晋的雄武军节度使何建在秦、成、阶三州投靠后蜀,进一步扩展了后蜀的疆域。然而,孟昶的政治手段却变得越来越严苛。广政十一年(948年),孟昶决定亲自掌权,他除掉了丞相张业,并使得孟知祥时期的旧臣逐渐退出政坛,从而完全掌控了后蜀。
在早期执政时,孟昶励精图治,致力于水利修建,重视农业发展,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和民众的生活水平,后蜀的经济一度繁荣,北疆也拓展至了长安。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孟昶沉迷于酒色和奢靡的生活,政治上愈发腐化,导致后蜀政权的衰弱。广政十八年(955年),周世宗发动对蜀的进攻,占领了四州,为后来的灭蜀奠定了基础。随后,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北宋发起了对后蜀的征伐。到了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孟昶被迫上表投降,后蜀宣告灭亡。
孟昶的结局,虽无太多历史悲剧的记载,却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潮流最终将他推向了失败的深渊,后蜀也在他的统治下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