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情节,描写了曹操与王允联合刺杀董卓的故事。王允与曹操合作,策划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曹操借来七星刀准备刺杀董卓。计划未能如愿,因为镜子反射的光线揭示了曹操的意图。董卓力大无穷,而且吕布也及时赶到,局势一度非常危险。曹操急中生智,称自己是献刀的,巧妙地化解了这个危机。于是他匆忙逃离了董相府,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情节完全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正史《三国志》等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曹操刺杀董卓。那么,历史上究竟有哪些人曾试图刺杀董卓呢?
一、伍孚
伍孚,字德瑜,东汉末年越骑校尉,来自汝南吴房(今河南遂平)。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伍孚自幼品行端正,才德出众。年轻时,伍孚在郡门下担任书佐,后来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先后任职东曹属、侍中、河南尹等职。董卓进驻洛阳之前,伍孚已经是朝廷的大臣。
公元191年,董卓废立皇帝,激起了关东诸侯的反抗。在这样的背景下,伍孚身着朝服,佩刀前往董卓府邸,试图刺杀董卓,但未能成功,最终他被董卓发现并加害。伍孚与袁绍有深厚的交情,《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了他们的友谊,伍孚也是袁绍众多朋友中的一员。
二、郑泰
郑泰,字公业,来自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他自年轻时便表现出过人的才干,结交了许多豪侠之士。虽然在汉灵帝末期被征召为尚书侍郎,并一度担任侍御史,但他拒绝了公车征辟的召命。董卓篡夺朝廷大权后,郑泰虽然被任用为议郎,但他并不认同董卓的暴政。郑泰联合何颙、荀攸等人密谋刺杀董卓,然而计划被泄露,他最终逃往袁术处,并在途中去世,享年41岁。
三、何颙
何颙,字伯求,来自南阳郡襄乡县(今湖北枣阳)。作为东汉末年的名士,何颙曾因遭到宦官陷害而流亡到汝南,后回洛阳,任相国长史。初平元年,何颙参与了刺杀董卓的计划,但未能成功,最终因心情郁结而去世。
四、种辑
种辑,东汉末年人物,曾任侍中和长水校尉等职。在董卓篡位后,种辑被任命为侍中,与荀攸、郑泰等人一起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种辑与董卓旧部杨定、董承等人关系密切,并参与了许多政治斗争。建安四年,他与吴硕等人密谋刺杀曹操,结果事发被曹操击败并杀害。
五、荀攸
荀攸,字公达,来自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是东汉末年的杰出谋士。年轻时,他担任黄门侍郎,并因参与刺杀董卓的阴谋而入狱,后来放弃官职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后,荀攸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参与了多次成功的军事行动,包括官渡之战中的重要决策。
六、吕布
吕布,东汉末年最为人称道的武将之一。最初,他在并州任职,因其勇猛而被丁原任命为主簿。后来,吕布杀死丁原,投靠董卓,成为董卓的义子并任中郎将。然而,董卓迁都长安后,吕布逐渐与董卓发生矛盾。最终,在司徒王允的帮助下,吕布成功刺杀了董卓,但董卓的部下很快反扑,吕布未能稳住局势,最终四处流亡,辗转依附袁术、袁绍等人。
这些历史人物都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试图或成功刺杀董卓,显示了东汉末年士人的豪情壮志与对政权暴行的强烈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