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57位开国上将中,有9位并未参与长征。这些上将包括来自各地的军事将领,其中有湖南平江的傅秋涛与钟期光,福建南安的叶飞,陕西安定的阎红彦,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乌兰夫,辽宁海城的吕正操,山西河津的董其武,湖南醴陵的陈明仁,以及湖南宁乡的陶峙岳。大部分未参与长征的上将,其背景与特殊任务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董其武、陈明仁和陶峙岳,都是解放战争后期的起义将领,显然没有参与长征。尽管如此,他们在解放战争期间,尤其是在绥远、湖南和新疆的解放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因此分别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吕正操,原为东北军691团团长,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因不满“不抵抗”政策,带领团员加入八路军,并与孟庆山等联合创立了冀中根据地。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吕正操进驻东北,并在解放后成为东北军唯一的开国上将。
内蒙古的乌兰夫,凭借他对内蒙古解放事业的卓越贡献,也荣获开国上将的殊荣。而阎红彦作为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因早期刘志丹与谢子长的先后牺牲,以及高岗的突然事件,最终成为了陕北红军的唯一代表,同样获得了上将军衔。
这9位未能参加长征的上将中,真正有机会参与长征的只有傅秋涛、钟期光和叶飞,但三人都被安排留守红军,负责进行艰苦的三年游击战。傅秋涛和叶飞均为著名的军事指挥官,而钟期光则担任了政工干部的重任。
钟期光为何能获得开国上将的殊荣?他在土地革命时期,便一直活跃在湘鄂赣一带,参与了源自彭德怀与滕代远的平江起义。作为湘鄂赣根据地的核心人物之一,钟期光与傅秋涛共同坚守了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成功保卫了根据地。在三年的游击战中,钟期光先后担任了红五军秘书长、湘鄂赣边省委秘书长、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务。随着主力红军的长征,湘鄂赣的五位主要领导也被称为“五巨头”,分别是:省委书记涂正坤,副书记兼军区政委傅秋涛,红16师政治部主任兼省秘书长钟期光,保卫局局长邓洪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刘玉堂。
在抗日战争中,钟期光曾辅佐陈毅与粟裕,在新四军的各个指挥部担任政治部主任,并成为了陈毅元帅的得力助手。由于陈毅同时担任司令员与政委,钟期光主要负责政工,而粟裕则负责军事工作。钟期光的能力与责任心赢得了粟裕的高度评价,粟裕对他信任有加,钟期光也十分尊敬粟裕。
钟期光的出色表现,尤其是在政治工作领域,使得他成为新四军乃至整个解放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特别是在他深入推进的“立功运动”与“即俘即补”政策,使得各部队能充分发挥战斗力并不断壮大。此外,他对政工的创新思想也得到全军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后来的一个标志性特点。
解放战争结束后,钟期光继续在政工领域中表现卓越,他曾助力建立华东大学,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尽管其职务日益升高,但钟期光一直保持低调,并坚守其高尚的品德。在处理与前任领导的关系时,他始终秉持公正,从不轻易批判他人。
1955年,钟期光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成为我军众多优秀政工干部中的一员。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他的贡献不止于政工,还因为其稳重的为人处事风格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即使在面对压力时,他也能保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在错误的舆论中随波逐流。
钟期光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在家庭方面,他同样严于律己。他的子女并未因家庭背景享受特殊待遇,而是秉承着家风严谨,努力自立。甚至在他的后代中,明星演员柯蓝也继承了这一家风,低调务实,形象广受观众喜爱。
钟期光将军的一生,不仅是政治工作的一代典范,也是军人品格的代表。他在1958年坚决拒绝批判前任刘帅,并在随后的岁月里坚持不随波逐流,最终享年82岁。直到1991年去世,钟期光依旧保持着对祖国与人民的深厚责任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不朽的军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