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宝林题】
艺术家简介

姜宝林 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获奖:曾荣获“1992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奖---大公政府奖;获1999年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富瑞曼国际艺术基金会艺术创作一等奖;2017年瓷板画作品《东方之韵》获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大奖—终身成就奖“银柳叶奖”;2024年荣登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人物——杰出艺术家榜。
国内获奖及其重要活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2016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暨姜宝林笔墨语言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姜宝林先生传
以笔墨筑峰 立山水古今之界碑
姜宝林先生,一九四二年生于齐东平度。齐鲁雄岳阔川,孕其灵秀,早植山水敬畏之念于其心。一九六二年,先生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一九七九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先生研山水之学。今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数十载浸淫丹青,融传统笔墨之精髓与现代审美之意趣,成当代山水画坛传承与创新之标杆。

2025·2号《铁壁》143x359cm 姜宝林 2025年
先生山水功底,深植宗师亲授之厚壤。居浙江美术学院十载,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诸大师亲传教诲,为其启传统山水之法门。潘天寿先生“强其骨”之论,使先生悟山水线条之精神——一笔勾勒山岩,如剑劈斧凿,力道千钧;陆俨少先生云水皴法之灵动,教其以线条流转传山水气韵,令静峦生动态之趣;顾坤伯先生携其出画室,历富春烟雨、雁荡奇峰,教其于真山真水中写生,化自然丘壑为笔墨意趣。彼时,先生临摹历代山水珍品无数,自范宽之雄浑、倪瓒之简淡,至“元四家”之韵味、“清初四僧”之野逸,传统山水之法度与精神,如血脉融于笔端,为日后创作奠不可撼之基。

《2025·6号》142x361cm 姜宝林 2025年
一九七九年,姜宝林先生过而立之年,毅然再踏求学之路,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为李可染先生弟子。可染先生“以最大功力入传统,以最大勇气出传统”之教,重塑先生对山水之悟。先生负画板遍历名山大川,融写生所得与传统笔墨。画黄山,则以可染先生积墨法显山体厚重,兼陆俨少皴法展岩石肌理;绘漓江,以淡墨晕染水面空濛,浓墨点染渔舟林木,使画面于虚实间生悠远之境。先生由是悟:山水传统非僵化之规,乃滋生于自然之根,唯扎真山真水,笔墨方得鲜活。

《2025·7号》142x361cm 姜宝林 2025年

《2025·14号》142x361cm 姜宝林 2025年
深耕传统后,先生于山水之创新,如奇峰突起,震动画坛。其“积墨山水”,为传统技法之极致延伸。先生承黄宾虹、李可染积墨之精髓而拓新境,以数十层乃至上百层墨色叠加,使山峦于浓淡干湿间生交响乐之层次。远观则峰峦浮沉光影,含岁月之厚重;近赏则每笔墨色有细微之变,若阳光穿云,留斑驳肌理于山石。既存传统“气韵生动”之魂,又融现代艺术之构成,令古老积墨法焕当代生机。

《2025·16号》142x361cm 姜宝林 2025年
先生于写意山水色彩运用,亦敢破陈规。脱“水墨为上”之传统,引明艳色彩入画,然终以笔墨为骨、色彩为魂。画秋山,则以奔放墨线勾勒山势,赭石、藤黄晕染层林,墨之苍劲与色之热烈撞出秋日绚烂;绘春山,则以淡墨显峦之朦胧,花青、石绿点染草木,墨色晕化宣纸,兼传统之灵动与现代之明快,丰山水色彩之语。

《2023·10号》145x367cm 姜宝林 2023年

《2023·12号》145x365cm 姜宝林 2023年
先生山水造诣,越地域之限,获国际国内盛誉。一九九二年,获“第二十六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公政府奖,为首位获此殊荣之中国画家,令世界睹中国笔墨之现代可能;一九九九年获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艺术创作一等奖,其作被赞“架东方意境与西方视觉之桥”;二零一七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银柳叶奖”终身成就奖,评委盛赞其“以笔墨释东方山水美学之永恒魅力”。于国内,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国际研讨会举,定其学术地位;二零二四年登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人物杰出艺术家榜,为其成就与影响力之综合肯定。

《2024·4号》145x367cm 姜宝林 2024年

《2024·23号》143x362cm 姜宝林 2024年
姜宝林今先生年逾八旬,仍日与笔墨相伴,画室山水草稿堆积如山。身为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先生笔耕不辍,常诫弟子曰:“山水为活物,笔墨亦当活。传统教吾辈观山,自然教吾辈画山,心中之山,乃终当画之山。”这份对山水之赤诚,令其笔墨永葆鲜活。

《2024·11号》367x145cm 姜宝林 2024年

《2024·26号》 143x362cm 姜宝林 2024年
先生自齐鲁少年,至贯通古今之山水大家,以一生证:山水笔墨传统非博物馆之标本,乃滋生于时代之生命体。先生以笔墨为斧,凿传统通现代之径,为当代山水发展立范本,亦令世界睹中国山水笔墨之无穷魅力。

2021·30号·B《大河上下》147.5x368cm 姜宝林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