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在宫中没有显赫的功劳和宠爱,甚至也未曾有过子嗣,却意外被加封为贤德贵妃。对于后宫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方,虽有三千佳丽,但只有四个能称得上“不错”的位次。在后宫的这些妃嫔中,往往大多是出自权臣、重臣之家。而贾府,不过是凭借先祖军功在世代的庇佑下,享受祖辈所积累的荣华,虽曾在朝堂上有所作为,却实际并未拥有多少权力。举个例子,像甄嬛传中的宜修,虽然出身庶女,但凭借皇上母族的支持,才有机会成为皇后。
贾元春的回家省亲场景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显而易见,贾府本身并没有强大的理由来获得如此殊荣。那么,为什么皇帝偏偏要加封她呢?
尽管贾府逐渐走向衰败,它仍是《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一,虽然这四大家族的命运已无往昔的辉煌,但它们依然不容小觑。即使百足之虫不能与猛虎相比,一旦反击,绝非无力。无论是皇帝还是太上皇,尽管贾家已经被众人视为“臭虫”,他们并不会轻易对这种家族下手,更多的是采取试探与拉拢的策略。
在贾珍操办秦可卿葬礼时,贾府的一些举动引起了两位天子的高度关注。为了办好葬礼,贾珍不惜花费巨资,甚至为了给贾蓉买官职,花费了高达1200两的白银,更不顾等级限制,向义忠亲王索要一副越级的棺材。更大胆的是,贾府在此葬礼中竟敢公开邀请各方势力,甚至连北静王这样的权力中心人物也到场吊唁。如此奢华的葬礼、巨大的花费,以及公然打破阶级礼制,都足以引起皇家的关注。
秦可卿只是贾府的一名儿媳,这样的排场和花费显然无法让人忽视。贾珍的举动无论在哪一朝哪一代,都会引起统治者的反感。尽管贾珍可能昏庸不知轻重,贾府的其他人也是心知肚明,尤其是贾政这个在朝中的官员,早已见惯官场之事,不可能对这些细节不察。
即使在贾母孙子贾宝玉生病时,太医之首前来诊治,贾母竟丝毫不顾皇帝的权威,放言若治不好孙子的病,太医便永远不能离开府中。可以看出,贾府的某些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皇家的容忍范围。
然而,在这场葬礼中,贾府公然挑战皇室规制,扰乱了皇权所设立的等级和制度,这样的举动显然难以得到宽恕。作为皇亲国戚,贾府纵然有其历史地位,也无法逃脱被彻底清算的命运。皇帝和太上皇心知肚明,贾府这个家族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大臣之家,而是拥有军功背景、世袭爵位的世家。
虽然贾府正逐步衰败,但它的家族地位和背景依然使它在朝堂上拥有一席之地。而正因如此,皇族一直纵容贾府,以利用其在外界的影响力。然而,这种“臭虫”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皇室的一种策略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操控朝廷,达成一些目的。
然而,贾元春在宫中的升迁,虽是获得了皇帝的恩宠,但这并未改变她和家族的根本困境。皇帝和太上皇给她的“贤德贵妃”的封号,实际上是在考验她,贾家将如何回应皇家赋予的这一重任。
面对皇权的试探,贾家似乎始终未能看透其用意。贾元春回到家中探亲,贾府似乎只关心自己的奢华与享乐,而没有顾及到皇帝背后的深意。贾府不仅未能从中汲取教训,反而一味享受,依然高调修建大观园,这个充满奢华与浪费的园林让贾元春也感到不安。
贾府为奢华大观园而不惜重金,并为此倾尽家产,贾政与家族成员们甚至在建园时聘请了当时最顶尖的工匠,精心设计园林布局。而这些过度的奢侈与排场,虽然让贾府一时显得风光无限,但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贾元春在此时已经对家族的奢华感到不安,她深知,这样的奢靡终究会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然而,贾家却未能在这一点上收敛,反而对宫中举行省亲的皇室仪式毫不在意,态度颇为傲慢。
回到家中,贾元春和长辈们重逢,大家表现得无比恭敬,甚至一度让贾元春感到情感的冲击。然而,贾府的这种姿态与皇室的期望相去甚远。她的态度和言辞,都透露出一种对权力、对皇室的不屑,这样的态度无疑触动了皇上的敏感神经。
当贾元春和贾政的对话中,贾元春明确表示自己对宫中的生活失去了兴趣,甚至暗示宁愿过平民百姓的生活。这种言辞令贾政感到无比心痛,却也只能无奈地提醒女儿,要珍惜如今的荣华富贵,切勿轻视宫廷的恩宠。
然而,贾元春的选择与表达,最终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在她与妙玉的相见之后,似乎有一种预兆浮现。妙玉的身世与贾府的亲密关系,引发了更多的疑虑,贾元春也在这一系列的冲突与纠结中,逐渐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境。
《红楼梦》中的妙玉,不仅性格高傲,且对贾府的种种奢华生活并不屑一顾。她的背景复杂且身份特殊,在贾府的每一个细节中,都透露着某种无法言喻的紧张和不安。
最终,随着贾元春的逐渐消失,贾家也进入了衰败的轨道。贾府的奢靡、权谋,逐渐失去民心,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覆灭。而贾宝玉也只能在那片曾经辉煌的家族废墟中,迷失自我,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