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东北野战军经过改编成为第四野战军,隶属其下的兵团数量增至4个,相比于其他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不仅兵力雄厚,而且指挥体系更为完善,野战司令部、兵团和各军的司令部也都配备得相对齐全,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例如,野战司令部设有两位参谋长和两位副参谋长;每个兵团均设有两位副司令员,而各军则配有一至两位副军长等职位。
以12兵团为例,其司令员是萧劲光,第一副司令是陈伯钧,第二副司令为韩先楚;13兵团的司令员为程子华,第一副司令员是李天佑,第二副司令员为彭明治;14兵团的司令员是刘亚楼,第一副司令是黄永胜,第二副司令是刘震;15兵团则由邓华担任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为洪学智,第二副司令员为贺晋年。这些兵团的领导层,绝大多数都是曾在各个纵队担任过职务并逐步提拔上来的干部。
例如,李天佑曾担任第一纵队的司令员,刘震曾是第二纵队的司令员,韩先楚曾任第三纵队的司令员,洪学智则曾是第六纵队的司令员,邓华曾在第七纵队担任司令员,黄永胜担任过第八纵队司令员,而贺晋年则曾是第十一纵队的司令员等。这七个纵队中,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以及第六纵队成立较早,而第七纵队的成立时间也不算晚,最初称为辽吉纵队,并在1947年秋季改为第七纵队。第八纵队则原为冀察热辽军区的地方部队,直到1947年秋才组建,只有第十一纵队是在1948年3月才成立,算是比较晚的一支部队。
在四野的12个纵队中,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成立的时间段。第一批在1946年成立,包括了第三纵、第四纵、第一纵、第二纵和第六纵;第二批是在1947年成立的,包括了第七纵、第八纵、第九纵、第十纵;第三批则是在1948年成立的,主要是第五纵、第十一纵等。成立时间较早的纵队,其司令员通常都被提拔为兵团职务。不过,前提是这些部队经历了频繁的战斗,像第一纵、第三纵、第六纵等都曾多次更换司令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12支纵队中,第九纵的司令员詹才芳显得较为低调。虽然论资历他并不逊色,他原本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且在四方面军组建之前,他和徐海东曾一起在一支游击队中担任队长和副队长。在他们的带领下,游击队逐步壮大,活动区域覆盖黄安、黄陂、孝感、大悟等地。1929年,游击队分兵两路,徐海东继续进行游击战,而詹才芳则带领一部分队伍加入了红军。
詹才芳的军旅生涯始于政工工作,他曾担任过团政委、师政委,后晋升为军政委。值得一提的是,陈锡联曾在其身边担任警卫员。抗战期间,詹才芳积极投身敌后办学工作,后来被调往晋察冀军区担任军分区司令员,并随军进驻冀东作战,开辟了唐河根据地。1944年,他成为冀热辽军区的副司令员,并在冀东军区担任司令。抗战结束后,詹才芳所在的冀东军区先后隶属于冀热辽和冀察热辽军区,他一直坚持在冀东一带进行作战。1947年8月,冀东军区的部队被改编为第九纵,詹才芳任司令员,参与了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以及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战、辽西会战等战役。
从资历上来看,詹才芳完全有能力担任兵团副司令员,但并没有被任命为此。或许有人认为他的战功不如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等人显赫,但他自身的能力同样不容小觑,甚至并不逊色于贺晋年。贺晋年是陕北红军出身,1946年被派往东北进行剿匪工作,1947年改任骑兵纵队司令,后担任第七纵的副司令。1948年,他升任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期间,两人虽然起步不同,但都曾在地方部队工作,后转任野战部队担任司令。最终,贺晋年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而詹才芳依然担任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