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这位声名赫赫的抗日名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曾在百灵庙奇袭一战中,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士气。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却成为了我军的强敌,使得许多指挥官,包括聂荣臻,都为之头疼。在华北战场,傅作义凭借着数十万的精锐之师,令我军不得不长期处于防守状态,因为他不仅部队庞大,而且极具作战能力。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偏袒傅作义。有一位算命先生曾神秘地告诉他:“你有一个克星。”傅作义听后好奇询问:“他是谁?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多少岁?”算命先生答道:“此人比你小二十岁。”当时的傅作义年过五十,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将军。面对这样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岁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克星,傅作义自然不信。他当时心想,这不过是江湖术士的胡说八道罢了。
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1946年,傅作义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对张家口的袭击。当时,所有人都未曾预料到傅作义会采取这种行动,他自己也认为此计已无可挑剔。然而,张家口卫戍司令员郑维山却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凭借敏锐的战争直觉,早已预判到傅作义的进攻方向,提前布置了防守阵地,并成功地阻挡了敌军的进攻。郑维山不仅顺利撤离了城市的所有人员和物资,还巧妙地将傅作义引入了一个空城。
事后,记者询问傅作义为何没能占领张家口,尽管他有二万大军,与郑维山的不足三千兵力交战了三天三夜,最后竟只是得到了一个空城。傅作义一时语塞,装作没有听到记者的问题,心里却百思不得其解。郑维山是如何提前得知消息的?这无疑让傅作义对这个被算命先生提到的“克星”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7年,傅作义被蒋介石任命为华北五省“剿总”司令,正值郑维山已升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当年,傅作义的嫡系第35军与郑维山的第三纵队再次在庄疃交锋,结果第35军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惨败,军长鲁英麟甚至因形势危急而选择自杀。傅作义得知消息后,深感痛惜,数日无法恢复正常工作。
1948年,傅作义再次发动偷袭,目标是我方的石家庄以及西柏坡。西柏坡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驻地,若傅作义成功偷袭,后果不堪设想。周总理紧急命令郑维山率队前往支援,截断傅作义的进攻。尽管郑维山当时远在500里之外,只有四天时间,但他立即带领第三纵队日夜兼程,最终成功再次阻挡了傅作义的进攻。这一次,傅作义更加困惑,他不禁思索:郑维山究竟是如何知晓他的一举一动?
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义被任命为新中国的水利部长,而郑维山则成为开国中将,并在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两人经常会面,傅作义总有许多疑问想亲自向郑维山请教。每一次见面,他们不仅寒暄,还总会谈论很久。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有人曾问郑维山,他们谈论了什么,郑维山总是笑而不答。
1996年,傅作义已去世多年,郑维山也步入老年。一位记者再次采访他,提到傅作义曾说郑维山是自己的“克星”,并询问他与傅作义的谈话内容。郑维山回答道:“四次交手,都是我们第三纵队获胜,历史是有记载的。至于傅将军怎么想的,我可不清楚。”
记者继续追问:“傅作义曾称你为多谋善断、勇猛果敢的战将,是真的吗?”郑维山淡淡地回应:“我记不清了,当时见面时他确实很客气,说了一些夸奖的话,我以为他在开玩笑。”他补充道:“傅将军年纪比我大,职位比我高,战场上交手后,我们也一起为人民工作。我认为他说那些话是出于谦逊和友好,也没有当真,也没记住。”
记者最后问道:“听说傅作义走上和平之路,是因为你成功阻止了他的部队,他自己也称你为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之一,你认为自己帮助了他?”郑维山略显激动地回答:“我再说一遍,傅将军愿意接受和平是党中央、毛主席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至于我个人,作用实在微不足道。我只是在接到上级命令后按要求行动,哪有什么功劳?”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维山始终不愿多谈与傅作义的往事。尽管如此,四次交锋,郑维山始终未曾败给傅作义,这一事实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