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获取更多此类文章,也可以与我们一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将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昭明
编辑|昭明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了对苏联的入侵,近百万德军步入苏联领土。同时,德国也频频催促日本在东方出兵,协同对苏联发起攻势,因为从一开始,德国与日本就已达成“分割世界”的合作协议。
然而,德军与日军在苏联的会师计划,直到1945年才有了实际行动,但这一次的会面并非如预期的合作,反而变成了一场冲突。
德军与日军都堪称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在欧洲战场,德军在向苏联发起攻击之前,势如破竹地击败了许多国家。从波兰到比利时、卢森堡,甚至法国,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投降。德军所到之处,几乎无往不利,攻无不克。
而在东方战场,日军的进攻同样一波接一波,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接着进一步占据了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大城市,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推进几乎没有遭遇强有力的反击。
两国同为法西斯国家,怀有同样的扩张野心,渴望瓜分世界。而在此之后,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协同进攻苏联,夹击苏联一举垮台,这样,整个欧亚大陆便几乎落入德日两国的控制之中。
因此,德日双方决定共同出兵苏联。可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德军早早发动了进攻,但东方的日本军队却始终未见有行动,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事实上,从近现代以来,日本一直把苏联视作远东地区的最大威胁。早在沙皇俄国时期,日俄就曾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过激烈的冲突,甚至当时日本还成功地战胜了俄国。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扩展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逐渐压缩苏联的生存空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以此为跳板,准备继续向苏联进军。
然而,在随后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关东军遭遇了苏军的惨败,根本未能实现对苏联的进攻目标。这次战役的失利,让日本再也没有敢对苏联发动北上进攻的勇气。
当德军向苏联发动攻击并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后,日本再次燃起了进攻苏联的希望。为此,1941年,日本关东军还专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预备攻占苏联远东地区。
但最终,日军依然没有动身。原因很简单——驻扎在远东的50万苏军并未撤往西线协防,而是依旧稳扎稳打,坚守原地。日军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自身与苏军相比,无法取得战斗的胜利,因此决定放弃北上。
正因如此,苏联得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应对德军的进攻,并减轻了不少压力。德国对此十分愤怒,频繁向日本发出电报表示指责,而日本则毫不客气地回击,指责德国不过是靠“蛮力”的一支军队。尽管两国仍维持着表面的盟友关系,但彼此的心里,彼此始终难以欣赏对方。
这种不和的苗头早在战争初期便已有体现。
在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曾派出军事顾问团前往观摩,看到日军惨败后,德国顾问毫不客气地在报告中指出,日军的军事思想过于落后,战术执行十分死板。
尤其是在坦克的使用上,德国顾问无法理解日军为何让步兵充当坦克的护卫,这显然有些本末倒置,而日军的坦克数量更是寥寥无几。德国人觉得,日军的战术水平根本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言语间充满了对日军的轻蔑。
然而,日军也并不认同德军的做法。在闪击波兰时,日本派出顾问前去观摩,并在总结中对德军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德国的装甲部队战斗力极强,能够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堪与我们皇军匹敌;但他们的步兵却不行,缺乏士气,远远比不上我们英勇的士兵。”
在日本顾问看来,德军缺乏日军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
尽管如今很多人认为德军强大到足以轻松碾压日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与日军各有优缺,日军的战斗力并非如德军所描述的那般弱小。
然而,不管怎么说,由于日军没有按照计划进攻苏联,且德军在与苏联的对峙中未能取得优势,德日联合进攻苏联的计划最终在二战结束前完全落空。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一计划在战后却“得以实现”。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后,迅速将主要精力转向了中国东北的日军关东军。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苏军在美国向日本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后,也迅速出兵东北。
结果无需多言,号称精锐的关东军在苏军的强大压力下迅速崩溃,最终投降。近60万日本战俘被送往苏联西伯利亚改造,而这些战俘与当初被俘的德军一同被送往了同一个地方。
在这里,苏联对法西斯战俘毫不手软,他们必须参与艰苦的劳动,甚至衣食住行都得靠自己解决。西伯利亚的恶劣环境导致许多战俘在改造期间丧命。
有趣的是,尽管处在同一地方,德军与日军的矛盾依旧未解,经常发生打架冲突。德军觉得日本人软弱无力,认为是日本的“懦弱”导致了德军的失败;而日本俘虏也不甘示弱,认为德军的失败是因为缺乏日军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至今,二战已经过去近80年。德国已经承认并道歉了当年的罪行,而日本却依然沉浸在军国主义的氛围中。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防止日本重蹈覆辙,不让它再有任何机会。
至于德军与日军的实力对比,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网友提出不同看法。那么,在你眼中,究竟谁更强谁更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