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主力部队在短暂的休整之后便迅速向关内挺进进行作战。在这一行军过程中,总部决定留下了第八纵队的司令员段苏权。他是12个纵队司令员中唯一一个被调离野战军,转而留在地方军区任职的干部。这一决定在第八纵队的指挥部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惊讶,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段苏权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自然会受到关注,作为司令员他理应肩负起部分责任。
在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第八纵队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其中包括对上级交代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以及阵地的丢失等情况。特别是阵地的失守,导致副团长被迫下厨,连长也因不当指挥受到军法处置,甚至师长也被调离岗位。作为司令员,段苏权自然不会不受到这些问题的波及。否则,若不是因为这些原因,12个纵队的司令员又怎会选择将他留下,这绝不是偶然。
在纵队政委的回忆录中,曾提到罗政委在大战之前曾到第八纵队司令部,与政委、副司令以及参谋长等人进行深入谈话,期望他们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而段苏权作为指挥官,因缺乏野战作战的经验,短时间内很难迅速提升自己。
段苏权的从业经历较为丰富,他曾担任政工岗位,并在解放战争期间在冀察热辽的军区担任司令职务,虽然属于地方武装,参与的战斗也相对有限,但相较于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他显然缺乏攻坚及其他作战类型的经验。在经历1947年秋季的攻势行动后,他便被调任至第八纵队,随后的冬季攻势以及东野长达近半年的休整时间,使得他在1948年3月到辽沈战役前并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斗。
从客观来看,他在担任政委一职时表现颇为出色。丁盛曾回忆道,段司令员为人和善,并且原则性很强。纵队的政委也曾发表类似看法,然而关于段苏权在军事方面的描述却寥寥无几,反而提到首任司令员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令大家佩服。
从军事角度分析,第八纵队的首任司令员确实在战斗中表现不凡,深得总部首长的信任,战绩说话。部队刚刚升格为野战军,就在杨杖子战役中消灭了敌军一万多名战士。
段苏权被上级任命为纵队司令并不完全是总部的推荐,而是冀察热辽军区首长的决定。彼时,第八纵队仍隶属冀察热辽军区,而冀察热辽军区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刚刚组建东北军区不久,团结的问题显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他的任职于野战军纵队,的确显现出他在军事指挥上的短板。与其他纵队司令相比,段苏权的经验明显不足,这也正是为何罗政委在开战前特意造访第八纵队以示关注的原因。
当段苏权被调任东北军区作战处长,这一职务的具体级别在当时引起了不同的讨论,有的人认为是师级,有的人认为是军级。东北军区作为重要的大战区,与东野平行。东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后,苏静任作战处处长,在解放后评定为正军级,并被授予中将军衔。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东北军区作战处长与野战军作战处长确实是平级的。
据我们所知,野战军的参谋长和副参谋长属于兵团的正职和副职,而段苏权后来被提拔为东北军区副参谋长,相当于副兵团级的职务,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军职。因此,在1952年他被评定为准兵团级职务。按理说,副兵团级的职位应被评为副兵团级,这或许与他在前线的任职时间长短有关。例如,第十三兵团的副司令彭明治也是准兵团级。综上所述,尽管段苏权被调离了野战军,但他的级别并未降级,而是进行了一次平级调动。
解放后,段苏权被调任至空军,从此他的经历更加丰富,先后担任东北空军司令和华北空军司令等重要职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被边缘化,逐渐离开重要的战斗岗位,转而从事军事学院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