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明朝又出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明太祖朱元璋这回可真生气了,他一气之下,
贵族亲戚李善长,明知叛乱计划却不揭发,犹豫不决,心存二念,因此背上“严重背叛国家”的罪名。这个罪名导致李善长全家,以及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雄、宋濂等人,全都被抓了起来。
这些人大多都年纪不小了,可他们面临的命运要么是残酷的死刑,要么是被流放到偏远的荒地。
另外,这批被朱元璋全部抓住的人有个很关键的特点,他们都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拼天下的“淮西功臣”。这件事后来被称为“李善长案件”,大家通常觉得“李善长案”是“胡惟庸案”的后续,因为以前被看作是朱元璋老师的李善长,这次也没能躲过死罪,哪怕朱元璋之前答应过他两次可以免死,也都没能救他一命。
在这些人物当中,李善长的地位特别高。大明刚建立那会儿,李善长首先就被封为了太师,紧接着又当上了中书左丞相,是朝廷里排名第一的文官。
在爵位上,李善长被封为了韩国公,是个公爵,他每年的俸禄有四千石粮食那么多,而且他的爵位可以代代相传,永不改变。
另外,李善长手里拿的免死金牌可是顶级的,那时候管这免死金牌叫丹书铁券。李善长他们家的这个丹书铁券,能让他免死两次,只要不是造反或者犯了大错,都能救他一命。而且,他的儿子也能靠这个免死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封的六个国公里,李善长排在最前面,位置比徐达还要高。
说起徐达,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明朝的顶梁柱,死后还被朱元璋封为王,是明朝少有的几个不是皇室成员却被封王的人。不过,很多人因为徐达的军事功绩,往往只知道他,而对李善长不太清楚。但其实,在大明建立前后,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甚至整个淮西勋贵集团都离不开的重要人物。
到了洪武23年,李善长正好打算盖新房子,可这房子太大,普通老百姓干不了这活儿。于是,他就去找当时在军队里带兵的汤和,想让汤和派三百个身板结实的士兵来帮他把房子盖好。
当李善长向汤和求帮忙修宅子时,汤和立马就摆手拒绝了。他心里清楚,这宅子能不能建成还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李善长自己很快就会遭到朱元璋的算账。轻点的话,他可能就得丢掉所有的财富和地位;重点的话,他可能就会像多年前胡惟庸案里的很多开国大将一样,被朱元璋处以重刑。
在朱元璋看来,军队特别关键又敏感,就连带兵打仗的将军,没得到皇帝的准许,也不能随便调兵。朱元璋出身贫寒,所以对军队这种有力量的组织特别上心。李善长这么做,就惹恼了朱元璋。今天他敢擅自调300士兵给自己建房子,明天说不定就敢调三万士兵给自己建城了。
到了那会儿,就算李善长真没想造反,他说了也没人信。这事儿就成了导火线,害得李善长被朱元璋下令关了起来。但这还不是让他送命的唯一原因,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事被抓,丁斌供出了李善长在胡惟庸叛乱时和他来往的种种事情。
可以说,李善长的一些行为在无形中促成了胡惟庸的叛乱计划。因此,当李善长被捕后,他那些能免死的金牌都不管用了。因为丹书铁券从来都不能保护一个想造反的人安全无事。所以,七十多岁的李善长最终被处死,他的整个家族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想想李善长这一辈子,真是让人挺感慨的。
可以说,李善长对朱元璋建立霸业至关重要,要是没了李善长,朱元璋能否创立大明王朝还真是个未知数。
在朱元璋的一辈子里,李善长是他的首席文臣,很多时候,也扮演着老师的角色。
李善长原先是元朝的官员,后来他瞧见了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得很。这让他立马联想到了刘邦身边的萧何。想当年,刘邦打进关中时,手下士兵胡来一气,他自己也差点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好在沛县的那些老功臣们及时提醒刘邦,别让他迷失。刘邦这才定了三条简单的规矩,这才让关中的老百姓安了心。
那时候,朱元璋身边缺少了像萧何那样的人,李善长心想这可是自己的好机会。在这混乱的年代,谁要是能管好军队的纪律,就能赢得老百姓的心。要想当大王,就得先赢得民心。于是,李善长自告奋勇地去见了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十分感动。
李善长是个治国有一套、学问很高的人,他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后,不光在政治上给了朱元璋很多指点,还接手了朱元璋的政治和军队管理方面的工作。虽然李善长手里没兵权,但他特别懂军队事务。等朱元璋被封为吴王时,李善长就负责帮朱元璋打理后方的经济。
在他的安排下,朱元璋的地盘靠卖盐和茶赚了好多钱,这些钱把朱元璋的军队养得兵强马壮。后来,朱元璋自己都说,李善长的功劳,只有我最清楚,别人可能都不知道。就像以前的萧何,因为给军队送粮草立了大功,被大家传颂了上千年。但要是跟李善长比起来,萧何也不一定比他强。
说李善长的功劳比萧何还要大,这说明在朱元璋这位皇帝眼里,李善长的地位可不是普通宰相或者文臣老大能比的。至少在朱元璋刚开始打下江山那会儿,他对李善长是非常敬重的。
洪武三年,大明举办册封大典时,朱元璋把所有事务都交给了李善长来负责。
确定天下山川神灵的封号,分封各位亲王,奖赏有功之臣,不论事情大小,全都交给善长和众位儒生商量着办理。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首席丞相,但后来,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有了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朱元璋想取消丞相的权力,可李善长这位老派政治家却不同意。因此,后来发生了好多事,让这对君主和大臣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胡惟庸案是相权被完全取消的导火索,而胡惟庸原本是李善长提拔的人。所以,朱元璋在处理胡惟庸案时,真正的“劲敌”其实还在。直到洪武23年,李善长触碰了绝对不能碰的红线,朱元璋才对他施以最严厉的惩罚。
李善长的倒下,就像是智慧失去了光芒,他以前可是文官里的头儿,还算是朱元璋的半师之谊。都到了这么大岁数,却落到这步田地,真是让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