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毛主席亲自挑选了一位总政治部主任,这个人就是开国少将李德生。然而,在政治局的讨论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一位开国上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并不合适。毛主席听后当场严厉回应:“李德生不合适,你就合适?”那么,这位提出反对意见的开国上将是谁呢?他为何不看好李德生出任这一重要职务?
这位上将名叫谢富治。谢富治和李德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来自大别山区。谢富治出生在湖北红安,而李德生则来自河南新县,这两个地方都被誉为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大别山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成了他们的共同根源,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与选择。
在他们的军事生涯中,许多经历也高度相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谢富治与李德生同为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尽管两人都有显赫的军事才能,但谢富治的军衔显然比李德生要高。谢富治是开国上将,而李德生仅仅是开国少将。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再次并肩作战。李德生长期在由陈锡联领导的385旅任职,而谢富治则曾担任过385旅的政委,也就是说,谢富治曾是李德生的上级。在解放战争期间,两人依旧同在刘邓大军中,谢富治担任陈赓第四纵队的政委,而李德生则是王近山指挥下的第六纵队的旅长。随着战争的进程,谢富治成为第三兵团政委,李德生则是隶属于该兵团的第12军的师长,在军队指挥系统中,谢富治又成了李德生的上司。
1969年,黄永胜担任军委办事组组长,吴法宪为副组长,军委办事组成员大多来自第四野战军,只有谢富治和李德生例外,他们两位都是第二野战军的将领。虽然谢富治与李德生有相似的背景和经历,两人都在军委办事组工作,但谢富治却对李德生的晋升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呢?
谢富治曾是李德生的上级,他认为自己比李德生更了解李德生的特质。谢富治认为,李德生是一位典型的武将,擅长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带兵打仗,但他认为李德生的文化水平偏低,且缺乏政治工作的经验。因此,谢富治对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表示了不赞成。表面上看,谢富治的看法似乎有其道理,但毛主席却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毛主席以其独到的眼光,早已洞察李德生的独特优点。
毛主席清楚李德生是一个忠诚可靠的将领,诚实正直,对党绝对忠诚。历史上,许多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人都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毛主席深知,最关键的是这个人必须具备忠诚、务实和公正的品格。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肖华上将等都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捍卫者,李德生也具有同样的品质。毛主席正是看中了李德生的忠诚和人品,因此他毅然选择了李德生。
除此之外,李德生非常擅长与群众打交道,能够化解复杂的矛盾。毛主席对李德生的关注,起源于他成功处理安徽武斗事件的经历。当时,安徽省的武斗局势一度紧张,李德生被派往处理这个问题。他并没有通过武力解决冲突,而是采用了舆论引导和耐心的说服教育,采取了一种更为高效的政治工作方法,成功平息了武斗风波。这种方法展示了李德生作为政治工作者的卓越能力,也让毛主席更加坚定了选拔他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决心。
在李德生的领导下,作为总政治部主任,他不仅按原则选拔任用干部,还处理了很多老干部的困难问题。例如,梁兴初曾被下放到太原化工厂劳动,妻子想去照顾他,李德生批准了她的请求;周恩来总理需要解决吴克华的问题时,李德生巧妙地通过提审等手段成功解决了难题。尽管梁兴初和吴克华并非李德生的直接下属,但李德生凭借着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
毛主席正是因为看到了李德生在处理这些事务时的过人之处,才毫不犹豫地批评了反对李德生的谢富治,坚定地认为李德生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