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五虎大将与曹魏的五子良将、江东的十二虎臣一样,都是《三国志》上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人物,并且都被列入了不同的传记章节。因此,如果有人否认刘备拥有五虎上将的事实,那么就不能再提曹操拥有五子良将、孙权拥有十二虎臣的事。
一些人提出蜀汉仅有四虎,这种说法显然源于某些人的“创新”理解,比如某些网络小说中将郭嘉吹捧为“宇宙第一谋士”,但实际上,郭嘉的才能与诸葛亮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甚至与荀彧、荀攸、贾诩这些人也有很大的差距。
《三国志》对蜀汉五虎大将的描述非常精准,关羽和张飞被誉为“万人之敌”,是名副其实的“世虎臣”,身上也有国士的风范;马超具有卓越的勇猛与强悍之气,尤其以保护自己的家族为荣耀;黄忠和赵云则强健有力,勇猛无比,两人几乎可以比肩西汉的开国元勋灌婴和夏侯婴。
如果将蜀汉五虎大将按照不同的等级划分,可以将关羽和张飞归为刘备的“兄弟级”核心人物,属于刘备起家的“原始股东”;马超则是后来加盟的地方豪强;而赵云和黄忠则是冲锋陷阵的猛将。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创基力量,而赵云虽然加入较早,但黄忠和马超则相对晚些加入,不仅加入时间较晚,他们的去世也较早。因此,他们在刘备集团中的战功其实可以用简短几句话概括:黄忠曾在战场上斩杀夏侯渊,马超则在下辨战败,甚至导致张飞的战绩上增添了一次败绩。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依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来探讨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不同的蜀汉五虎大将的战绩。赵云的四战三胜半负,张飞三胜一败,而关羽、马超和黄忠的战绩如何呢?
有些人认为赵云是文官而非武将,但《三国志》明确指出:赵云是刘备的重要武将之一,身材强健,勇猛异常。曾经担任过骑兵指挥官、牙门将军等重要职务,相当于古代的禁卫军统领、荆州的保安司令。赵云也曾经独立指挥过多次战斗,且前三次全胜。在刘备北征四川时,赵云成功指挥军队赢得两场战斗,后来又在汉水之战中帮助黄忠脱险,巧妙地使用了“空营计”将曹操的主力部队击退。
赵云的战绩在刘备生前是完美的,他赢得了“常胜将军”、“虎威将军”的称号。然而在随诸葛亮进行首次北伐时,赵云遭遇了困境,在与曹魏的主力作战时遭遇了部分失败,但这种战败可以视作“半败”,因为他虽然未能完全战胜敌人,但在撤退过程中保持了部队的完整,损失最小。
张飞与赵云一同入川,分别攻下江阳、犍为两郡,而张飞则攻占了巴郡,抓获了严颜,立下的战功不亚于赵云的两场战斗。张飞的勇猛无敌,在汉中地区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能够单枪匹马挡住曹军的追击,还被刘备任命为司隶校尉,负责京师及周边的安全工作,类似于现代的特务头目。张飞在长坂桥上的英勇表现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张飞最后的败绩来自于与马超联合进攻下辨时,遭遇了曹洪和曹休叔侄的联手反击,虽然两人没有能完全击败张飞,但确实让张飞遭遇了挫折。马超虽然勇猛,声名显赫,但他在实际战斗中未曾有过大规模的胜利,甚至在刘备集团中的战绩为零。历史上他唯一带兵作战的战斗便以失败告终,因此在刘备集团的战绩几乎没有亮点。
马超的战功大多来源于小说的虚构,历史上他并未参与刘备的重大战役,而所谓的“潼关之战”也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马超在刘备集团加入后,并未展现出显著的战绩,反而是背负了许多负面评价,他与吕布在历史上的形象非常相似:吕布曾背叛义父,马超则背叛亲父,二者似乎有相似的命运。
关羽虽然有过诸如“水淹七军”、“斩庞德”的大功,但也并非无可指摘。关羽的战绩常被后人称道,尤其是他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令人称奇。然而,由于关羽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决策问题,以及吕蒙偷袭荆州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关羽的战绩无法完美无缺。因此,关羽虽然勇猛,但在实际战功的评判上,仍存在着不少争议。
总结而言,蜀汉五虎大将的战绩各有高低,最终谁排在前三,谁又应被视为最伟大的将领,仍然值得读者们自己评定。关羽和马超的战功是否达到应有的标准,以及蜀汉五虎在历史中的排名,又该如何界定,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