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大学校长你听说过吗?尤其是当他是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时,故事更显得让人震撼。
梅校长究竟有多贫困?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梅贻琦因迟到而匆忙进入教室,他一边跑进来一边对同学们笑着解释:“刚才我和我太太一起在街上守摊子,她去进货了,七点半了还没回来。我还得赶去上课,只能先丢下她一个人,急匆匆赶来。不过今天生意特别好,卖点心赚了些钱。”说完这话,梅校长脸上依然带着微笑,而听到这些话的学生们,却有不少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想象一下,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一位顶尖的物理学教授,竟然还得和妻子一起摆地摊谋生,而梅夫人甚至需要在衣帽厂工作赚取生活费。
然而,这位贫困潦倒的校长,他手里却掌握着极其可观的财富。梅贻琦的皮包,是无数大人物垂涎的对象。里面包含了庚子赔款和各类基金,提起任何一个数目,都能让人惊叹不已。梅校长去世后,他皮包里的账本让所有见到的人都感到唏嘘不已,特别是清华基金的账本,密密麻麻的账目清晰无误。从1931年担任校长到1962年去世,梅校长的每一笔账都记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1949年,梅贻琦不顾众人劝阻,决定前往海外。他到达伦敦后,许多清华校友纷纷前来探望这位德高望重的校长,其中一位校友告诉梅贻琦,身边已有许多同学准备回国,建议梅校长也和他们一同返回。校友们还表示,如果梅校长经济上有困难,可以为他提供路费。对此,梅贻琦只是微笑着婉拒了同学们的好意,表示自己暂时不打算回国,还想再多待一段时间,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这样,梅校长在海外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时光,直到1955年才来到台湾,在新竹创建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担任校长。此举吸引了不少顶尖学者前来任教。
梅贻琦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同被誉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虽然在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梅贻琦并未被冠以“大师”之称,但他无疑是实实在在的伯乐。他慧眼识才,发掘了仅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天才华罗庚,也曾邀请陈寅恪这位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前辈史学四大家”的大师前来任教。梅贻琦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为清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
此外,梅贻琦还曾任西南联大的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西南联大这所被誉为“史上最破烂的大学”,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院士以及百余位大使,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林语堂曾对西南联大的评价是:“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而杨振宁也曾称:“它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后人则称赞道:“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都是未来的大师。”
1961年,梅贻琦和曾任清华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相继因病住进台大医院,两人常常互相探望,回忆往事。在此期间,胡适曾劝梅贻琦准备遗嘱,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最好做个交代。然而,梅贻琦并未照做。
1962年5月19日,这位被誉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离世,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也未曾写下遗嘱。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一代大师终究随风而去,梅贻琦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世间再无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