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玉
早熟的人不一定最终成功,晚些达到的人未必就不能达成目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集体竞争。比如,北齐和北周之间的争霸斗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最终双方差距的拉大,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对自我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态度不同。
尔朱荣被孝庄帝刺杀后,高欢继承了尔朱集团的强大资源,不仅成功吸纳了六镇义军,还控制了富饶的山河四省。与此同时,宇文泰手中的资源仅限于自东汉末年多次遭受战乱摧残的关陇地区,兵员和粮草严重不足。从实际实力上看,宇文泰根本不是高欢的对手。若无意外,高欢将会继承尔朱荣的事业,重新统一北方并建立高氏王朝。
然而,宇文泰的生存之道并非靠直接与高欢对抗,而是通过忍受高欢的连续进攻,在保住关陇这片重要的战略区域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整合内力。这样,宇文泰就获得了在沙苑之战后整顿内政、强化自身实力的机会。宇文泰不仅成功地压制了高欢想借一战迅速征服长安的野心,还将战火引向了河东和中原,为自己积攒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东西魏之间依旧在中原地区激烈争斗,宇文泰却在关陇地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内部改革,成功整合了军政力量,迅速加强了自我能力建设。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他通过建立一个紧密的关陇贵族共同体,成功避免了西魏内部的胡汉对立,化解了潜在的内耗危机。
与之对比,东魏的高欢虽然凭借六镇义军的力量占据了优势,实力强大,但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局限。这些局限主要体现在他必须依靠鲜卑贵族来维护对下属的控制,而鲜卑贵族的支持是建立在对“胡化”道路的依赖之上的。因此,高欢不得不推动晋阳成为鲜卑贵族为主的军事重镇,同时将汉人世家集中在邺城管理内政。这一做法虽然表面上稳定了局势,实际上却加剧了胡汉矛盾。
高欢不仅没有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反而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他在鲜卑贵族面前贬低汉人,又在汉人面前批评鲜卑人。尤其是高洋继位后,更是表现出一会重用汉人,一会又打击汉人的态度,这种矛盾和反复使得他无法有效整合内外力量。最终,高洋因无法解决内忧外患而选择通过酒色来逃避现实。而高洋立汉人皇后一事,甚至遭到了极大的反对,这也直接暴露了他无法有效治理国家的问题。
高洋去世后,北齐内部陷入了鲜卑贵族压制汉人世家的局面,甚至出现了诸如尚书令杨愔被杀,儒学皇帝高殷被废等严重事件。北齐内部的胡化进程也加剧,汉人甚至被鲜卑人称为“老婆子”。这种内部分裂和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北齐的衰败。
如果高欢当年能够有效处理胡汉矛盾,或许北齐的命运会有所不同。然而,即便高欢的儿子高澄、高洋都在多次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解决了如侯景之乱这样的重大危机,仍未能化解内部的深层次矛盾。高洋的执政和高湛的行为,都深陷于个人享乐和政务腐化的泥潭中,无法有效振兴国家。
北齐的衰落不仅与胡汉矛盾有关,还有藩镇与朝廷、宗室与皇帝、世族与庶族的内耗。在高欢死后,侯景之乱便成为藩镇力量开始崛起的标志。侯景之乱之后,北齐开始严防藩镇,进一步压制了军界精英。甚至斛律光这样一位对北齐至关重要的将领,也在高纬的手中丧命。斛律光在北周的武帝宇文邕攻下邺城后被追忆为“若斛律光还在,朕岂能轻易进入邺城?”
与此同时,北齐的宗室也未能免于厄运。高洋亲自杀害了多个亲王,包括自己的弟弟高浚和高涣。北齐的内部局势越来越动荡,最终高演和高湛的继位没有给北齐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相比之下,宇文泰通过解决西魏内部的胡汉矛盾,为北周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宇文泰的改革,北周逐渐走上了强盛之路,并在宇文护的领导下不断巩固权力。宇文护以铁腕手段清除了内部异己,确保了北周内部的稳定,为之后的武帝宇文邕发起灭齐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亲自指挥了灭齐之战,最终于577年攻破邺城,北齐灭亡。高欢生前对北齐的影响使得北齐无法摆脱胡汉矛盾的困境,再加上宗室和宦官的内耗,北齐的衰亡似乎早已注定。
而北周则通过解决胡汉矛盾并整合关陇地区资源,最终克服了内外困难,强势崛起。北齐的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