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7日,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维也纳的欧洲常规裁军谈判中,于休息期间进行了首次正式会晤。这次会谈标志着两国在冷战时期对话的一个新阶段,展现了双方在寻求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努力。
3月26日,在苏联人民代表选举中,曾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以及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叶利钦成功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这一结果为叶利钦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苏联的政治动态带来了新的变化。
4月2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开始了他对该国的首次访问。这一次历史性之行不仅深化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苏联对拉丁美洲政策的重视及其在冷战背景下的外交策略。
4月6日,中国和苏联代表团在北京签署了中苏地方与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条例,并就小组第一次会议的纪要达成一致。这一协议意味着两国将共同努力推动地方经济合作与发展,加深双边关系。
4月25日,苏联决定从匈牙利撤回部分军队,这一举动被解读为苏联逐步减少在东欧军事存在的示范,可能会对地区局势产生影响。
5月13日,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动车部队开始执行从奥洛莫乌茨的撤退。这一行动表明,苏联在东欧的军事态势正持续发生变化,逐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5月15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夫人一同前往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踏足中国,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深刻变化与重建。
5月17日,苏军第32坦克兵团的士兵顺利撤离民主德国。这一动态不仅反映了苏联对东德局势的关注,也在冷战的背景下显露出苏联军队逐步回归国土的趋势。
5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而叶利钦则成为最高苏维埃的代表。这一选举结果标志着苏联政坛的新布局,预示着两位领导人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5月26日,40名中国游客跨越黑龙江,从黑河市赴苏联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进行观光。这次活动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旅游交流,标志着中苏之间重新恢复的“一日游”活动已吸引了共计4440名游客互访。
6月12日,戈尔巴乔夫在波恩对联邦德国展开访问,此行旨在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德意志统一进程的顺利进行。
6月22日,载有300名水手的美国训练舰——“鹰”号顺利抵达列宁格勒,标志着自1975年以来美国军舰首次访问苏联。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解读为两国之间军事交流的逐步恢复,同时也与苏联军舰同期访问美国形成呼应。
7月2日,苏联部分军队开始从波兰撤离,这一战略决定显示了苏联在东欧地区采取的逐步脱军策略,反映出当时的政治风浪正在改变。
7月10日,满载货物的中国龙货302号货轮从哈尔滨港启程驶向苏联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这标志着中断26年的中苏水运贸易航线再次开启,期待着双边经济交流的新机遇。
8月20日,苏联19年以来首次举行航空表演。这场盛大的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展示了苏联航空技术的进步与民众对军事力量的自豪感。
11月3日,美苏两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一场联合记者招待会,会议上两国代表就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国际合作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会晤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冷战后局势的共同关注与期待。
根据美苏销毁中短程导弹条约的规定,苏联在萨雷奥泽克镇附近的试验场成功拆除并销毁了最后一枚OTR-23型短程导弹。这代表着两国在军备控制和减少紧张关系上的重要进展,具有历史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