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回的故事中,我们详细讲述了大晋丞相王导的去世,而今天的故事则转向了太尉郗鉴与司空庾亮的命运。
在公元339年的七月十八日,大晋丞相、扬州刺史王导在建康去世。成帝司马衍迅速召见庾亮,准备任命他为丞相、扬州刺史及录尚书事。然而,庾亮对此坚决推辞。次日,七月十九日,朝廷任命了何充为护军将军,同时庾亮的弟弟、会稽内史庾冰被任命为中书监、扬州刺史,两人共同负责录尚书事。几天后,八月十日,晋朝廷将丞相这一职务正式改为司徒。
衣赐履评论道,这一段话摘自《通鉴》,但我们能从中看到某些不合逻辑之处。首先,庾亮从武昌到建康的消息传递速度并不现实。即便是今天,若骑车前往,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完成如此长途的差遣。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记录方式给后人传递的信息显然容易引发误解。
《晋书·庾冰传》中提到,庾冰在王导去世后接手了中书监及扬州刺史职务,但可以看出,王导去世之前庾冰就已在朝廷任职,但担任扬州刺史与督三州的职务显然是在庾亮拒绝担任丞相之后的事。这一点表明,庾亮与庾冰的角色与王导与王敦的相似。王敦负责外军,王导掌控内政,而庾亮在外负责军事,庾冰则主政内务,长江流域的权力就此落入了庾家兄弟之手。
朝廷随后将丞相职务改为司徒,但接任者却没有立刻确定。那么,究竟会是谁呢?
此时,何充进入了朝廷的视野。何充,字次道,庐江人,家族背景深厚。祖父何恽曾担任豫州刺史,父亲何睿则是安丰太守。年轻时,何充便以风采照人、文才出众而闻名。他曾在王敦麾下任职,起初并无不顺,后升为主簿。然而,他与王敦的关系并不和谐,甚至曾因揭露王敦兄长的贪污行为而得罪了王敦,最终被贬为东海王文学。王敦去世后,何充得以重新振作,任职中书侍郎。
衣赐履继续分析,何充与王导和庾亮的亲戚关系被《通鉴》忽略了,显然这给读者带来了某种误解。何充的母亲是王导正妻的姐姐,而他的妻子是庾亮的妹妹。显然,何充与庾亮、王导都是亲戚,这也能解释他为何敢如此直言不讳,而仍能继续顺利仕途。
年轻时,何充曾拜访过王导,王导亲自指点他,并表示这座位最终会是他的,暗示着何充的未来在朝廷中必将有一席之地。此后,何充便逐步晋升。成帝司马衍在王导与庾亮的推荐下,任命何充为吏部尚书,后又升为冠军将军兼领会稽王师。
在王导去世后,何充成为护军将军,并与庾冰一同掌管尚书事,继续在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
接着,庾冰作为朝廷的重要人物,在治理政务时表现得十分谨慎。他对待贤臣礼遇有加,也经常提拔后辈,这使得他赢得了朝野一致的赞誉。然而,庾冰的治国之道,却因其时而严厉时而宽松的做法而受到了质疑。初时,他以刑罚建立威严,但很快由于大量的反对声浪,他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庾冰曾清查过一万多名未登记的“隐形人”,并将他们编入屯田部队,此举虽然有效清理了人口问题,但也引发了不少豪门大族的强烈反感。这使得庾冰最终不得不放宽政策,变得宽松,不再一味依靠刑罚。
衣赐履指出,这一段并不矛盾,因为庾冰的政策确实经历了从严格到宽松的转变,实际上他也并非没有想要改革的雄心,只是遭遇了来自上层阶层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完全实施。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反抗,许多所谓的改革,往往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真正落实。
而与此同时,太尉郗鉴也病重,他开始处理自己的辞职事宜。郗鉴的病情日益严重,最终在八月辛酉(日期或有误)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任命蔡谟接任了郗鉴的职务。
衣赐履说,郗鉴在东晋初期的政治局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史书对他记载并不多,但他对朝廷的稳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在王导去世后,郗鉴成功稳住了北方流民,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动荡。
最终,庾亮也因病去世,晋朝的三大巨头相继落幕,东晋帝国的政治格局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司马衍任命庾亮的弟弟庾翼接替他的位置,继续掌管武昌,庾家兄弟的势力依然牢牢把控着东晋的政权。
历史上对于庾亮的评价较为负面,尤其是司马光等人曾指出,他因外戚辅政导致了国家的动荡,而吕思勉则认为庾亮并非无能,只是在时势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未能展现出真正的能力。庾亮的事例警示我们,政治与军事的成功往往不是单纯依赖个人的才能,而是与外部环境和权力博弈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庾亮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他的军事能力屡屡受到质疑,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却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