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历史
鲁肃去世后,谁来接替他肩上的重任呢?吕蒙,那个策划过袭取荆州的战略的吕蒙,终于登场了。
尽管吕蒙与鲁肃是好友,但两人的战略思想却大相径庭。鲁肃推崇联刘抗曹的策略,而吕蒙对此嗤之以鼻。他的目标是:彻底占领荆州。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孙皎驻守江陵,潘璋进驻白帝,吕蒙北上攻占襄阳,蒋钦则带领机动部队游走于战场之上。征虏负责守卫南郡,潘璋驻守白帝,蒋钦调遣数万游兵,依江而行,随时应敌。而吕蒙则准备稳固襄阳,掌控这一战略要地。如此布置,便可确保无惧曹操的攻势,也不需倚赖刘备。
吕蒙早已将刘备视作潜在的敌人,他认为孙刘同盟迟早会崩溃。正因为如此,吕蒙打算趁着孙权强盛之时,提前布下棋局,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于是他推测,假如不趁着现在采取行动,等到孙刘联军力量衰弱后,再想振作可就难了。
既然注定要开战,不如先发制人,江东先下手为强。孙权在鲁肃的影响下,对北伐仍抱有一丝希望,并与吕蒙商议是否再次打响徐州的战役。然而吕蒙却持否定意见。他认为,曹操目前正忙于整顿北方,徐州的兵力较弱,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但徐州地势复杂,兵力不足,曹操迟早会来争夺,一旦攻来,七八万人也未必能守住。
吕蒙的这一判断有一个明显漏洞:既然认为徐州难以守住,为何他还对守住襄阳充满信心呢?这个问题暴露了吕蒙的真实意图:既然徐州难保,不如先拿下刘备,全面控制长江流域,形势将大大有利。
吕蒙的信心其实来源于他在荆州多年的布局。有一次,吕蒙与鲁肃共饮,酒酣之时,吕蒙问道:“您如今肩负重任,与关羽接壤,防范突发状况的策略如何?”鲁肃略显仓促地回答:“看情况而定。”吕蒙则道:“现在孙、刘虽然同盟,但关羽乃猛将,如何不早作防备?”接着,吕蒙给鲁肃出了一份五条应急预案。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具体内容,但其中至少有一条可以确认:策反关羽。
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之一,正是吕蒙在荆州内的长期策反活动。否则,第一次成功袭取荆南三郡怎会如此顺利?
鲁肃曾驻守陆口,湘水之盟后,他将大本营迁至巴丘(今湖南岳阳),这一位置不仅西望洞庭,北控长江,是监控关羽荆州防线的关键点。吕蒙接管后,意外地将总指挥部后撤到了陆口。通过这一策略,吕蒙避免了刺激关羽,同时也是一种低调示弱的姿态。
尽管吕蒙示弱,但关羽仍然保持警觉,尤其是在北伐襄樊时,关羽仍然在荆州留下了足够的兵力防范江东。因此,不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实际上他已经建立了强大的防备。
吕蒙清楚,仅凭江东的军力是无法直接攻破江陵的。他也坦言过,关羽勇猛异常,根本不易对付。而且,关羽在荆州威信极高,人缘极好,士气高涨,荆州兵力雄厚。因此,吕蒙决定通过另辟蹊径来解决问题:装病。
他向孙权提出调回建业,关羽得知后必然会撤兵,集中力量向襄阳进攻。届时,吕蒙可以趁机从水路出击,乘着关羽不备,袭取南郡,擒获关羽。
为了成功夺取荆州,吕蒙可谓是煞费苦心。最终,孙权公开下达命令,让吕蒙回建业。在回程途中,吕蒙心里一直有个疑虑:一旦他离开,谁能胜任陆口的防守工作呢?
这时,江东最具军事才能的陆逊前来拜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陆逊指出,关羽过于自信,正是他进攻北方的机会,吕蒙若回建业,关羽必然会放松警惕,届时可以趁机出击。吕蒙听后,既惊且喜,感慨英雄所见略同。
回到建业后,孙权询问谁能接替吕蒙的职责,吕蒙推荐了陆逊,认为他深思熟虑,足以担负重任。陆逊没有太多名声,不会引起关羽的警觉,是最合适的人选。最终,陆逊在这场关键时刻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