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曾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非工业化的弱国,任何其他国家都能轻松掠夺其资源。对于苏联而言,在其鼎盛时期,中共在众多共产主义兄弟中并未显得特别突出,也未被视为拥有特殊的地位。基于这种判断,苏联最初选择接触并扶持的是国民党,而非中共。即使是在三大战役胜利之后,苏联仍试图与美国商讨势力划分,以长江为界,将中国一分为二。
然而,尽管如此,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并非完全缺席。最初,国民政府获得了最多的援助,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抗美援朝。随着时间推移,苏联开始认识到新中国的潜力,进而加大对中国的支持力度,逐步确立了“老大哥”的形象。但最终,现实告诉我们,力量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标准。即使是曾经关系密切的兄弟,也因利益冲突而逐渐冷淡。中苏关系长达五十年的纷争,也再次证明了,唯有实现独立自主,国家才可能真正强大。
南下寻找盟友
1922年12月30日,苏联宣告成立。尽管苏联的领土辽阔,但它却在国际舞台上处于孤立状态,全球各国对其红色政权充满戒备。列宁在世界地图上仔细寻找适合的盟友,最终决定将目光投向东方的中国,毕竟中国长期受到列强的压迫,民众渴望变革。
当时,中国由北洋政府掌控,政权实则由直系军阀曹锟及其背后的吴佩孚主导。为了寻找合适的盟友,列宁派遣了越飞南下,首站便是拜访吴佩孚。然而,由于北洋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密切,吴佩孚始终保持冷淡态度,虽然没有直接拒绝,但他提出要求苏联放弃对外蒙古的控制以及中东路的使用权,这一条件显然令苏联无法接受。因此,越飞开始转向其他实权派,然而其他势力背后依旧有列强的影子,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盟友。
在这种情况下,急需资金支持的孙中山主动向苏联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双方迅速达成共识,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签署了《孙文越飞宣言》,从而标志着苏联与国民党建立了正式联系。
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苏联向国民党提供了200万卢布、8000支步枪、15挺机枪,并派遣了大量的军事和政治顾问,尤其是政治顾问鲍罗廷,他帮助国民党按照苏共的模式进行组织改革,将国民党从一个松散的组织逐步转变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政党。
苏联援助孙中山的背后,不仅仅是为了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更是期望通过革命后的中国,形成一个坚定的盟友。除了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外,苏联还提出了创建黄埔军校的建议,希望培养军事人才。为了此事,苏联共提供了1700万卢布的资金,武器和弹药。
除了孙中山,苏联还希望与冯玉祥合作,向其提供了近6万支步枪、7000万发子弹、78门炮及1100万的贷款,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对于同样属于左翼阵营的中共来说,尽管苏联给予了一定支持,但在苏联的眼中,中共仍然较为薄弱,更多的是充当政治宣传和动员的角色。
蒋介石的上位与背叛
在北伐之前,孙中山突然去世,导致国民党内部产生了权力真空。此时,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是三位最具实力的领导人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廖仲恺被刺杀,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合,共同指控胡汉民为幕后主谋,迫使胡汉民流亡国外,这一事件为蒋介石打开了进入广州政治核心的大门。随后,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清除了苏联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逼迫汪精卫出国,最终成为国民党的实际掌权者。
蒋介石本来对苏联并无好感,早在之前便曾与汪精卫商讨如何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力,但汪精卫并未采纳此建议,因为他当时还需要依赖苏联的支持。随着北伐的逐渐胜利,北洋军阀一个个倒台,英美的代理人被清除,蒋介石便成为新的代言人。他与江浙财团的合作,使得他能够在四一二政变中,顺利清除掉国民党内的左派,最终获得了英美与江浙财团的支持,并在南京成立了新的国民政府。
尽管汪精卫曾获得苏联的支持,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开始对苏联产生戒心,特别是在苏联要求迅速进行土地改革、武装工农等提议时。最终,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党,导致了七一五政变,宁汉分裂,彼此对立,在双方的政治博弈中,最终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合流。
冯玉祥早已对苏联心存疑虑,当蒋介石许诺每月提供250万军费时,冯迅速转投蒋介石阵营。可以说,苏联依赖的这些盟友,在关键时刻纷纷背叛了他们。经过五年的辛苦经营,苏联几乎一无所获。
然而,苏联对中共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随着南昌起义的爆发,武装革命的火苗点燃,并开始蔓延开来。尽管苏联对中共的支持力度依旧很强,尤其是在中共内部与苏联有联系的人,往往能获得一定的权力,但没有与苏联建立联系的人,即便具备能力,也难以在中共内部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