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位历史爱好者,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古今历史、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生,唯学问与交友为重。
在咸丰年间,随着太平军和捻军的崛起,陕西地方迅速组织了团练以做自卫准备。
自同治元年(1862)二月以来,太平军和捻军频繁扰乱关中地区,陕西的官府和绅民因此提高警惕,纷纷加强了团练的筹办与执行。这一时期,汉民强者借机武装自己,地方社会的军事化程度日益严重。在早期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汉回之间的戒备之心愈发加深。
尤其在咸同年间,西北的团练规模庞大,陕西的团练尤为突出,形式最为完备,名目繁多,士绅与官府合作深入,战斗力强,随之带来的后果也最为严重。回顾咸丰初年,由于陕西的部分军队被调往其他省份参与镇压太平军,地方防务空虚,陕西的各地官府纷纷组织团练,增强自卫能力。
早在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兴安府就率先成立团练。至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清廷正式下令,要求山西、陕西和四川等地设立团练,旨在“无事以壮声威,有事以资助剿敌”。同年夏天,太平军攻陷山西平阳,大荔县也开始了团练的尝试。各乡村共组织了九个团,并为每个团配备了团长。
这一系列行动表明,陕西的团练并非一开始就是针对回民而设。然而,团练措施在一个本身就充满民族矛盾的地区,带来了远超预期的严重后果,它不仅引发了陕西及其周边地区的回民起义,还加剧了已经恶化的民族关系。
在团练的最初阶段,陕西的官员和士绅并未特别考虑是否招募回民或汉民,而是由于回民的风习强悍,特别青睐于回民的参与。咸丰十一年(1861年),河南巡抚严树森提议,通过团练吸纳回民,认为“回民的习战阵能提供强大战力”,并开始在陕西的团练中推广这一做法。从此,回民参与团练的规模逐渐增加,并形成了“回方市军器,缝旗帜,白布号头,踊跃用兵”的局面。
然而,尽管回民参与团练的情况并不普遍,但在同治元年(1862年),由于太平军和捻军的进犯,陕西的团练开始得到更加广泛的组织。巡抚英棨与团练大臣张芾共同推动乡绅招募更多的勇丁,防守南山要隘。然而,团练的推行虽然不是出于故意制造民族冲突,但在关中地区日益紧张的民族矛盾下,实际上却加剧了汉回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特别是在关中地区,汉族与回族之间的矛盾已深植人心,团练的出现无疑使这一对立更加显著。团练作为一种准军事组织,其存在使得汉民社会的对回民的排斥心理具象化,并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武力倾向。团练的进一步推进使得汉回之间的暴力冲突更加激烈,最初参与团练的回民逐渐被排挤,甚至转而加入了回民起义的队伍。
随着团练组织的发展,原本回汉混编的团练逐渐变成了以汉民为主的组织,这导致了更大的民族对立。当时的回民即便加入了团练,也难以避免与汉民的激烈冲突。例如,回民参加团练后发生的纠纷与冲突,最终演变成了广泛的民族冲突,最终回民纷纷反击,发起了大规模的起义。
从此,陕西的团练问题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民族冲突,特别是在回民起义爆发后,陕西各地的暴力与冲突愈加剧烈,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此时,地方上的汉民团练也成为了官府打击回民的工具,回民的报复则直接瞄准了这些团练武装,造成了无数悲剧。
回民起义的高潮出现在同治元年春夏之交,回民在陕西各地的反抗力量逐渐壮大,并通过大规模的反击行动,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威胁。西安等地的回民受到了团练的严重压迫,而在团练反击之下,局势变得愈加复杂。此时的陕西,不仅是官军与回民之间的战场,也是各方势力角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