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08年的上海街景,立着李鸿章铜像,出现了洋学生,大街上也有独轮车
创始人
2025-11-23 01:01:12
0

1908年清末的上海街景。拍这组照片的是甘博兄弟。甘博兄弟是指西德尼·甘博(Sidney Gamble)和克莱伦斯·甘博(Clarence Gamble)兄弟,他们是20世纪初活跃于中国的美国摄影师,以1908年拍摄的彩色影像记录了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风貌。图片一,围在宏兴斋竹刻铺子前的顾客中戴帽子的两位外国人就是甘博兄弟俩。竹刻是上海地区的工艺品,嘉定竹刻最受欢迎。

1908年的上海正处于清末向民国时期过渡阶段,城市面貌呈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这一年的3月5日,有轨电车开通,成为上海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 。 1907年底钢结构外白渡桥落成,为电车线路提供了关键连接 。这一年,餐馆提供本帮菜,集市热闹,街头有算命先生,反映当时市民的日常与信仰 。外滩与南京路,电车轨道从杨树浦至广东路,外滩建筑群初具规模。

本以为只有山东等地才有的独轮车,竟然在洋范的上海街头出现。而且它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上海百姓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兼具运货和载客功能。独轮车由苏北地区传入上海,车身为硬木结构,车轮居中,两侧可载货或供人乘坐,车后设把手供推行。1862年大量苏北移民将独轮车带入上海,成为开埠后最早行驶的车辆之一 。 独轮车可载3-8人,常见于杨树浦路等区域,学生、女工等群体常使用 。因来源地被称为“江北车”,另有“狗头车”“叽咕车”等俗称 。

照片中有一张是教会女子学校的学生合影。上海教会学校最早出现于1850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后更名为徐汇公学,现为徐汇中学。大清最早出现教会学校的不是上海是厦门,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英国伦敦会教士施约翰和养为霖创办的英华男塾。教会学校的学生通常被称为“洋学生”,这一称呼源于历史背景下的中外教育交流。

照片中那尊铜像人物是李鸿章,塑立时间是1906年。铜像当时立于徐家汇,铜像高九尺六寸,李鸿章头戴顶戴,身披黄马褂,左手持佩剑,连大理石底座总高29尺有余。这座铜像的出现主要源于李鸿章的历史地位与国际交往背景。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期间,德国克虏伯公司为表达敬意,铸造了这尊铜像作为寿礼。该铜像于1905年由信义洋行运抵上海,1906年2月21日安放在徐家汇李公祠(今复旦中学)内。铜像在辛亥革命期间曾遭破坏,后被移至复旦中学校史馆保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公元628年,李世民成功登基,成为大唐的皇帝,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
原创 1... 1908年清末的上海街景。拍这组照片的是甘博兄弟。甘博兄弟是指西德尼·甘博(Sidney Gambl...
重庆盲人木匠谷方德:自制量尺,... 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马嘉豪 你能想象,盲人也可以做木工活吗? 近期,重庆一个盲人木匠在社交平台引起网...
“哥哥再不发工资,我又要挨饿啦... “哥哥再不发工资,我又要挨饿啦。” 动听的网名、深情款款的话语,让你深陷“甜蜜陷阱”的“萌妹子”可能...
“单凡艺术四十年”展在广东美术... 11月21日,“单凡艺术四十年”展览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此次展览,遴选艺术家单凡...
恭喜!TVB知名男星即将与珠宝... 本文编辑剧透社:明熙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抄袭者将进行全网投诉 现年30岁的“TVB功夫新星”容天...
原创 韩... 韩国的兵役制度非常严格,所有健康的男性,年满19岁后就需要去登记体检,20岁到30岁之间必须服役两年...
首届粤港澳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双年... 11月20日,“激情全运 活力青春——首届粤港澳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双年展暨名家作品邀请展”在广州人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