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马嘉豪
你能想象,盲人也可以做木工活吗?
近期,重庆一个盲人木匠在社交平台引起网友关注,不少网友为他的精湛技艺和坚韧精神点赞。
在大足,封面新闻记者访问到这位盲人木匠——谷方德。虽然双眼失明,但他做工时双手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指引他利用工具完成一个个木板凳的部件。
在沟通中,封面新闻还了解到,谷方德所在的大足茅里堡村八组,曾家家户户都是木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木匠行业迅速凋敝,多数村民选择转行外出务工。
如今,茅里堡村八组也仅余谷方德,以木工维生。在他看来,做木工活不只是自食其力的手段,也是对老一辈技艺的传承。

谷方德正在做板凳。
自制量尺 40年如一日制作板凳
大足区智凤街道茅里堡村八组,谷方德的家就在村路边的不远处。听说记者要来采访抵达时,谷方德与年迈的母亲就待在家中等候。他坐在堂屋内凳腿打孔,而母亲则忙碌地做着家务。
堂屋靠外的一半空间堆着木料,和一些半成品的凳面和凳腿,而靠里的另一半则摆放着母亲的床和柜子等物品。除了堂屋,家里还有一间屋子也堆满了谷方德做板凳的木料。
谷方德说,家里就是他制作板凳的“工厂”。“每天早上7点多就开始做,一直做到下午晚饭时分,固定摆着的长凳就是我的工作台。”除了午饭和短暂的午休时间,谷方德几乎整个白天都在做板凳。“因为看不见,所以做得比较慢,就多做一些时间。”
问及为何看不到也要坚持每天做精细的木工活儿时,他的回答很朴实,“要生活,不做这个还能做什么。”

谷方德用刨子为凳面打磨出弧度。
指尖划过木料,从边缘到中心来回摩挲两遍,确认钻孔的位置后,再将凿子对准孔位,一锤一锤凿出合格的孔位。其间,少不了不断确认孔位大小和位置,确保每个孔的位置分毫不差。这一套动作,他重复了整整40年。

半成品凳面。
如何确保板凳的尺寸和孔位分毫不差,谷方德有自己的测量方法——用4块自制的不同规格的竹片“量尺”,定位、确定距离。说着,谷方德还向封面新闻展示了这4块“量尺”,量尺长度3至5厘米不等,表面已经被摩挲得十分光滑,分别对应凳腿、横档、凳面及组装工序,可见使用频繁。
一个凳腿打孔要10来分钟,一张半成品凳面打四个孔要花约40分钟。加上其他工序,一根板凳从半成品木料到成品,要花近3个小时。每天,谷方德可以做三四个板凳。
在堂屋的右侧房间内,则重叠摆放着他做好的板凳。谷方德说,他日常做三种规格的板凳:大号25元,中号15元,小号10元。

做好的木板凳。
待到赶场的日子,谷方德就带着自己做好的凳子上街售卖。“现在很多胶(塑料)凳子,卖得也便宜,但我做的实木凳子经久耐用,坐得久。”谷方德说,虽然生意不算太好,但也能保障基本生活。
失明求艺 “摸”出木工手艺
谷方德今年50岁,几十年前,他的父亲是一位老木匠。在谷方德的记忆中,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木匠,有的擅长做桌椅板凳、有的擅长做箱柜,简简单单的一根木头通过村里人的手,可以变成各种生活所需的器具。
谷方德的父亲就是村里制作板凳的一把好手,从小耳濡目染,他也想成为父亲一样的木匠。
然而,他并没有如大多数人一样幸运地“子承父业”,在6岁那年,他因眼部疾病彻底失明。
“5岁的时候眼睛里面长了白膜,在医院也没有治好,后来就彻底看不到了。”谷方德说。
失明后,生活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木匠”的理想离他越来越远。10岁时,谷方德向父亲提出学手艺的想法,但被拒绝了。“因为做木工是个需要用眼的细致活儿,我看不到,家里人也怕我受伤。”
求艺被拒虽然让谷方德失落了一阵,但他并没有放弃成为木匠的想法。
彼时,谷方德的哥哥正在和父亲学艺,家里面的板凳木料和成品堆放在一起,给年幼的谷方德提供了自学的便利。
“就照着他们做好的成品摸,把它们的的尺寸记住,然后用木料尝试做。”谷方德说,即使眼睛无法看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触摸,在脑海里记住了板凳的结构和大小。
“第一个板凳并不太好,只能勉强坐人,没有啥卖相。”不算成功的第一个作品,反倒让家人看到了谷方德的执着,也默许了他学习、制作板凳的行为。
在后面的日子里,谷方德不断地练习,最终将这门手艺学会并牢牢掌握,做出了一个个表面光滑平整、四角严丝合缝的板凳。谷方德说,这个过程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是有门手艺可以养活自己了。”

房间内堆放的木料。
乡村木匠行业凋敝 盲人木匠的坚守
木工活的每一道工序,不仅要求精细,还需运用各式各样的工具,在做工过程中,受伤几乎是家常便饭。
“记得有一次,在用锯子切割木板时,左手的食指不幸被锯掉了一截。”直到现在,谷方德左手食指指甲,也仅剩下半个大小。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规模化家具对乡村的木匠行当形成冲击,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木匠”的局面悄然发生变化。
让谷方德感受最明显的,就是身为老木匠的父亲不做了。“大概是在二十几年前,父亲就不做了,因为做出来的东西没什么人买。”父亲离开木匠行业的同时,继承了父亲手艺的哥哥也转行外出务工,陆陆续续村里的匠人们都不做了。
“大家都要养家糊口,没办法。”如今,几十年过去,小谷已经成为一个做出好板凳的老师傅。即使看不到,他的手和工具、木块也能够完美配合。
“没有这个手艺,吃饭都成问题。”谷方德乐观地说,正是这一份“摸”出来的手艺,成了他养家糊口的门路。
他不仅能够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还收养了出生20多天的弃婴,将孩子养大成人、供她读书、成家。
如今,当地政府每个月会给予谷方德几百元的残疾补助和低保,保障基本生活不成问题,但对于做板凳,谷方德却有自己的坚持,“有手有脚,不能躺着啥都不干”。
问及他为何不随大家转行,谷方德自嘲“我这个样子还能做什么”。话虽如此,但老谷却用行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木工手艺是热爱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