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料内容极其丰富,文明璀璨耀眼,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文字内涵变化以及一些实物的消失,许多历史文献中的词汇往往需要加以考证。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名著常常伴随着大量注释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注释,后人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这些注释大多只是学者们的个人见解,并不一定准确。例如,关于鲧治水时的“息壤”和孔子提到的“民可使由之”,这些词句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但至今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本文讨论的“羊车”也是其中一个未解之谜。幸好,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带来了重大的突破,最终揭开了它的真实面貌。
关于“羊车”,东汉刘熙在《释名》中提到:“羊车。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然而,刘熙并未解释“羊车”的动力究竟是什么。魏晋时期,“羊车”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卫玠羊车”,描述了美男子卫玠乘坐羊车外出。此外还有“羊车望幸”的记载,指的是司马炎后宫众多美人,使得皇帝“帝莫知所适”,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前,他就会去哪里休息。
到了隋朝,古人将“羊车”解释为类似马车的构造,称其“其制如轺车,驾以果下马,其大如羊”。这里的“果下马”指的是马因身材较矮小,可以穿行于果树之间,从而得名“果下马”。至此,羊车似乎有了一个定论:即为由矮马拉动的车。然而,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则与羊车相关的事:他提到在司马炎时期,“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根据这段描述,帝车的动力似乎是羊,而不是马。遗憾的是,司马光的记载并未明确指出帝车的动力来源。
总的来说,“羊车”的真正含义一直未能被古人弄清楚,虽然大多数史料都认为它是一种小型车辆,但具体的动力问题仍然没有确凿答案。直到近年来,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为这一谜题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十年前,考古学家在对秦始皇陵外城西侧区域进行勘探时,发现了一个高等级的陪葬墓区。在挖掘陪葬车马坑时,考古学家发现了六只绵羊的骨骼,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虽然车身部分已经腐朽不存,但羊骨上仍保留着用于拉车的配饰。这一发现明确表明,史书中的“羊车”正是由羊拉动的车。实际上,《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早已暗示了这一点,只是司马光并未加以确认。
事实上,早在殷墟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就曾发现过先秦时期的羊车实物。墓坑中有两只相对而卧的羊,羊首上系有由小铜泡组成的络头,旁边还有一位殉葬人(很可能是饲养羊的仆人或车夫),这表明商代已经存在羊拉车的技术。然而,由于商代与东汉之间相隔千年,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此后并未再发现羊车的实物,所以学者们无法确定商代的羊车是否一直延续到汉晋时期。直到秦始皇陵的发现,才填补了这一空白,证实了“羊车”就是由羊拉动的车。
最后,关于本文的主题,还有两点值得深思:首先,语言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虽然汉语相较于西方的表音文字更为稳定,但先秦时期的许多字词仍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来验证其真正含义,有些至今依然没有破解。如果不是秦始皇陵的发现,“羊车”依然可能是一个未解之谜。令人费解的是,西方的古希腊著作并未面临类似的语言解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