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改写如下:
近期有读者就文强何时晋升中将展开了争论。文强曾任军统局东北区区长和“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副参谋长(代参谋长),有读者认为他不可能晋升中将,认为文强只有在1948年担任“长沙绥靖公署”办公室主任兼第一处处长时才晋升中将,而在军统工作时,他仅是少将。这一观点有其道理,毕竟当时军统局副局长戴笠也是在1945年才被授予少将军衔,而戴笠的“职务军衔”其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的中将军衔。他于1945年3月8日从步兵上校晋升为少将,但在1946年3月17日飞机失事去世,少将军衔仅维持了一年零九天,更多时候,他都仅是上校副局长。而戴笠手下,像沈醉、吴敬中(原名吴景中)等人,都是他晋升前任命的少将特务。
文强的晋升时间则较为明确,文强在其《口述自传》中提到:“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和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曾向蒋介石推荐我,认为我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卓著,应该晋升中将。1946年,蒋介石批准了我的晋升,我当时已经39岁。”(《文强口述自传》)他的晋升并非偶然,尤其是在军统内部,郑介民和唐纵也已晋升中将,而毛人凤作为代理主任秘书,其军衔较低。文强回忆自己离开军统的时光时提到:“我去找毛人凤,他虽然比我低,但他劝我留下,说我有自己的路走,但我已经是中将,而他仍是少将。如果我留下,必然成为他和郑介民的竞争对手,甚至可能被他们打压。”在1946年,文强选择离开,恰逢军统与保密局的权力更替,郑介民和毛人凤斗得火花四溅,文强此时决定选择平级调动,避免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文强能够晋升中将,不仅因为他的抗日功勋,还因为他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东北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处长等,这些职务均具备授予中将军衔的资格。众所周知,戴笠与胡宗南关系亲密,军统局北方区总部便设在胡宗南的防区西安。胡宗南是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实际掌控着整个防区,而文强在其麾下担任北方区区长,同时也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部的肃奸委员会主任。
文强对胡宗南有着较高评价:“胡宗南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待下属从不发火,不像戴笠那样脾气暴躁。胡宗南做过小学教员,对待人温和,不管是批评部下还是处理事务,都非常轻柔。”不过,尽管文强认为胡宗南是个好人,他并不认为他是个称职的将领。他认为胡宗南缺乏宏观战略眼光,“胡宗南指挥的三十万大军,蒋介石对他信任,派他封锁延安,但胡宗南没能应对延安的挑战,他身边的三个副官,其中两位竟是地下党成员,胡宗南竟然毫不知情。”胡宗南不仅对自己的副官毫不察觉,连机要秘书和参谋人员也有地下党人员,令他无力应对延安的情报战争。文强曾和周副主席保持紧密联系,偶尔会向他报告相关情报,但他始终表示抗战胜利后再作打算。
胡宗南对文强颇为照顾,尤其是在生活中,经常与他开玩笑,文强也深感亲近:“胡宗南比我大十二岁,他对我特别好,我跟他开玩笑时,他也会回应我。”胡宗南虽性格粗犷,却也对自己的部下极为护短,很多地下党成员在胡宗南部队中过得相对安稳。沈醉曾回忆,戴笠在处理胡宗南情报时,常提醒手下谨慎,所有关于胡宗南及其部下的情报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以免影响胡宗南的形象,最终这些情报大多都是对胡的正面评价,蒋介石也只听到关于胡宗南的好话。
在文强与胡宗南的交情中,有一个小插曲,胡宗南曾送给文强一把倭刀作为礼物,但这把刀并不值钱,只是尉官用的普通军刀。文强笑着告诉祝绍周,这样的刀他已经有三把,胡宗南显然并不懂得送礼的讲究。相较之下,文强赠送胡宗南的皮带则是一条非常贵重且精美的皮带,胡宗南非常喜欢并珍视它。为了这条皮带,胡宗南特意定制了一套新军装,以便在受降仪式上穿着它展现威风。这样的细节,展现了胡宗南粗线条却又别具一格的个性。
这些有趣的回忆不仅展示了胡宗南与文强之间的深厚友情,还反映了当时军统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人物关系。文强作为军统局北方区区长,不仅要应对内部的争斗,还要处理外部复杂的政治局势,其晋升为中将的过程,也是军统这一特殊组织历史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