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行为的评价,它反映了后人对其功过的看法。谥号有好有坏,有的带有褒义,而有的则是贬义。我们熟知的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等君主,谥号中的“桓”、“庄”、“文”都是他们在去世后由后人所加的,代表着对他们的高度赞扬和认可。这些谥号属于美谥,是对他们治理国家和做出的功绩的肯定。与此相对,“幽”则是一个典型的恶谥,通常授予那些昏庸、荒唐或被弑杀的君主。谥号“幽”往往承载着批判和否定的含义。
提到“幽”字作为谥号,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周幽王。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即为周幽王。公元前771年,犬戎侵入,杀死了姬宫湦,西周也因此灭亡。姬宫湦去世后,得到的谥号为“幽王”,象征着他治国无道、国家灭亡的事实。尽管烽火戏诸侯是否真实仍然存在争议,但西周的灭亡确实是在周幽王统治下发生的,因此他的谥号自然不可能是正面的。那么,除了周幽王,还有哪些君主也获得了“幽”的谥号呢?
一、楚幽王
楚幽王,芈姓熊氏,名悍(也称悼),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也有说法认为他是春申君黄歇的私生子。楚幽王即位后,任命李园取代了春申君的位置,成为楚国的令尹。公元前235年,秦国在攻占赵国后,再度发动对楚国的攻击,派遣大将辛梧率领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动进攻,虽然此次攻击没有成功,但却为楚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由其同母弟熊犹继位,成为楚哀王。楚幽王的统治毫无作为,被视为一位昏庸的君主,特别是在战国末期,这样的君主更显得毫无作为。
二、鲁幽公
鲁幽公,名姬宰,是鲁国的第四任君主,鲁炀公的儿子。在他继位后,开始了自己的治国生涯。然而,他在位期间的表现并不出色,最后于公元前973年被其弟鲁魏公弑杀,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生涯。鲁幽公的统治短暂且平庸,显得没有什么显著的政治作为。
三、郑幽公
郑幽公,姬姓郑氏,名已,郑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也是郑共公的儿子。郑幽公在位期间,国家的内外情况都非常严峻。公元前424年,郑共公去世后,郑幽公继位,然而他的统治并未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善。公元前423年,在韩武子的讨伐下,郑幽公被杀。郑幽公的统治期仅为一年,整个国家在他的治理下也陷入了动荡。
四、晋幽公
晋幽公,名柳,是晋哀公的儿子。在晋哀公去世后,晋幽公继位。然而,他的统治并没有使晋国变得强盛。晋幽公在位期间,三家分晋(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部分领土),晋幽公对这些权力逐渐崛起的诸侯产生了恐惧,反而主动向他们低头,频频朝见他们的君主。公元前416年,晋幽公因沉溺于酒色,结果在夜间被盗贼所杀。晋幽公的死标志着晋国内乱的加剧,魏文侯平定了晋国的动荡,拥立了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新君,即晋烈公。
五、前燕幽帝慕容暐
慕容暐是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末代皇帝,原本是景昭帝慕容儁的第三子,母亲为可足浑氏。慕容暐的能力平庸,奢华享乐,终其一生并未有显著的政绩。他最初被封为中山王,后来在元玺六年被立为太子,并于光寿四年(360年)正式登基为帝,年号建熙。尽管在他即位初期,太宰慕容恪曾摄政,国家局势得以稳定,但随着慕容暐日渐昏庸,沉溺于享乐,任用废物,纵容太后和太傅干政,导致国家走向衰败。民生困苦,最终前燕被前秦所灭,慕容暐也因此成为历史上被遗忘的昏庸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