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朋友,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全球历史来看,这一观点在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中屡见不鲜。尤其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代,世界局势呈现出两极化,苏联与美国为了相互对抗,逐步组建了华约和北约两个巨大的军事集团。在华约阵营内,曾有一个国家,它一度坚定地支持苏联,完全认同苏联的政策与方向。然而,在80年代末期,随着东欧剧变的爆发,该国逐渐改变立场,最终转向西方,与俄罗斯站在了对立面。
这个国家就是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的历史源远流长,与俄罗斯、喀山鞑靼人等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宗教纽带。回顾欧洲中世纪,保加利亚曾崛起过一度强盛的帝国,曾在欧洲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段辉煌的历史并未长久。随着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保加利亚逐渐被征服并成为其附属国。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涌现以及沙俄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保加利亚才获得了独立的机会,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9世纪中期,随着保加利亚逐步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国家逐渐走向独立。然而,独立后的保加利亚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德国、奥匈帝国以及沙俄都觊觎其地理位置。远在西欧的英法国家也在摩拳擦掌,想要插手。保加利亚的领导者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虽然民族情感上倾向于与俄国结盟,但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他们不得不选择支持德国。结果,保加利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站在德国一方,最终也因此陷入了战败的困境。
1944年末,苏联红军在“十次斯大林突击”中反攻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趁机发动了起义,推翻了亲德政权。紧接着,保加利亚建立了人民军,配合苏联红军解放巴尔干。由于保加利亚在战争期间对德国并未全力投入,在战争结束时及时转向,战胜国的惩罚较为宽松。而苏联也出于对历史与民族友谊的考虑,大力支持新建立的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这样,保加利亚在二战后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
战后,苏联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和莫洛托夫计划等渠道向保加利亚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保加利亚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在50到70年代,保加利亚经济迅速崛起。到80年代时,保加利亚已经成为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且跻身世界六大电子产品生产国之一,垄断了东欧40%的计算机系统制造业。那个时期,保加利亚是苏联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保加利亚的军力也在不断壮大。虽然历史上曾是贫困的国家,但保加利亚拥有着强烈的军事传统,并曾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表现突出。二战后,保加利亚借助苏联的支持,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在70到80年代的冷战高峰期,保加利亚的兵力超过20万,并且装备了大量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对苏联来说,保加利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盟友,掌握着黑海的战略要地。
冷战时期,保加利亚始终跟随苏联,贯彻苏联的国内外政策。例如,在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时,保加利亚立即模仿;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概念时,保加利亚也迅速出台了相似的政策。无论是在中苏论战、干预捷克斯洛伐克、还是在阿富汗战争等问题上,保加利亚始终站在苏联一边。这些做法使得苏联对保加利亚更加信任。
然而,随着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的爆发,保加利亚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尽管它是东欧最后一个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但在1989年底至1990年初,保加利亚的共产党政府最终被推翻,国家逐渐成为西方的附庸,转型为资产阶级共和国。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势力不断向东扩展,曾属于华约阵营的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纷纷倒向北约,保加利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出于现实的安全需求,保加利亚在2004年做出了加入北约的决定,成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这一转变使得保加利亚成了西方用来制衡俄罗斯的棋子。21世纪以来,在欧洲的许多问题上,保加利亚基本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曾经的盟友情谊逐渐被遗忘。不过,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俄保之间的关系偶尔会出现短暂的缓和。例如,在俄乌冲突期间,保加利亚为了自身利益,曾率先暂停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但这种行为只是少数的特例。
从整体上来看,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至上。即便是那些在历史、民族和文化上有着深厚联系的国家,一旦在国家利益上发生了分歧,最终也可能走向对立。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的深厚关系,甚至与乌克兰的同文同种,最终也未能阻止它们因国家立场和利益的差异而走向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