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和日本“门当户对”的,或许唯有“隔海相望”的英国了。
与日本类似,英国同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岛国。两者都有着独特的“岛民”特性,显得与世隔绝且自成一派。两国的纬度相近,也使得它们的气候条件相对相似,都呈现出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比如,尽管英国西海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其气候温和,但日本岛东侧的北太平洋暖流同样强劲,这样的自然条件相似性,更让两国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
更重要的是,虽然英国和日本远隔万里,但它们与亚欧大陆的距离相对较近,始终与大陆文明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和冲突。这两国对亚欧大陆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对抗,仿佛是远离了大陆却又无时无刻不与之纠缠着。二战后,英国和日本都成为了美国重要的盟友,成了美国的忠实“鹰犬”,在国际事务中时常捍卫美国利益,并且多次受到美国的表扬。
可以说,从多方面来看,日本和英国的相似性相当高,从某种程度上看,两国应该是旗鼓相当,至少不分上下。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虽然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英国大,且其GDP水平远超英国,但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却远远不如英国。
例如,在备受瞩目的G7峰会上,英国首相与美国总统亲密无间,几瓶酒下肚,甚至能称兄道弟。而美国即便是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在世界舞台的纷扰中,依然能一眼认出日本首相,并热情地介绍他是“我家最忠诚的旺财”。
此外,英国与日本签订的军事条约让彼此驻军的安排更显不对等。毕竟,若没有英国的推动,日本的自卫队想要在欧洲的土地上驻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英国这一举动,表面上是在利用亚太地区的战略机会,实际上则是在抢夺日本的资源,而日本的被动地位也可想而知。
那么,明明日本的经济规模更庞大,国土也更广,为什么在英国面前显得如此不值一提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并非日本不努力,而是缺乏像英国那样能够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崛起并不是完全自发的。作为一个晚加入帝国主义浪潮的列强,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便在全力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极力推进“脱亚入欧”的战略。对日本而言,击败清朝并不是最终目标,击败沙俄帝国只是起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列强,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模仿西方国家的做法。
从“岛国”的视角来看,日本也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日不落帝国”,然而西方国家在技术上的支持并未帮助日本真正跨越这一阶段。虽然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占领让日本在“脱亚入欧”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英国的差距却愈发明显。
这一切让日本和英国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尽管英国的衰退明显,且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使得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加速进行,似乎要将英国从国际舞台上彻底排除。然而与此同时,日本却依靠朝鲜战争带来的经济红利以及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迅速崛起,并在1968年超越了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尤其是在半导体产业上,日本的技术领先全球,甚至让美国都感到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美国不得不通过扶持韩国等国家,试图压制日本的半导体产业。然而,尽管日本在经济上如此强大,它仍然无法超越英国,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静夜史认为,经济只是国力的一部分。英国较早进入近代化进程,数百年的历史积累使其始终走在前列,尤其是在成为美国的忠实盟友后,英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与此相比,尽管日本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其缺乏像英国那样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国际影响力,始终无法真正站在世界的巅峰。
英国在大航海时代的崛起,源自其岛屿的相对安全与隔离,这使得它能够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获得了巨大先发优势。而当时的欧洲大陆依然在战火纷飞、政权更迭之中,英国凭借“离岸平衡”的战略,顺利扩大其殖民地。
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尤其是美国和德国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舰船动力,使得英国失去了远洋扩张的优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逐渐感受到力不从心,最终将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转型为“英联邦”,在保留影响力的同时,避免了过度的冲突。
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则选择了更加野蛮的路径,不仅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动侵略战争,还不顾一切挑战美国,最终成为全球唯一一个遭遇两次原子弹轰炸的国家。这种野蛮的做法,与法国的行径类似,但不同的是,法国在恢复后依然可以在非洲拥有影响力,而日本却因其侵略历史,至今在亚太地区遭遇广泛的敌视。
简而言之,尽管日本起步较晚,但缺乏历史积累和对外殖民的经验,使得它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远不及英国。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日本的野心未曾熄火,尤其是它在台湾问题上的执着,依然表明它想要在亚太地区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然而,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试图挑战这一点的行为,最终都将以自取灭亡告终。
当日本最终无法超越英国时,它的野心也只会成为一种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