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人属于东斯拉夫民族之一,与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是兄弟民族,三者共同的祖先来自基辅罗斯。然而,白俄罗斯民族是在基辅罗斯在12世纪分裂后,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逐步形成的。
12世纪,基辅罗斯因内部冲突分裂为多个公国,彼此之间战争不断,局势类似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几乎所有罗斯公国都被蒙古征服。
尽管如此,仍然有少数公国成功避开了蒙古的侵略。在今天白俄罗斯所在的地区,曾有图尔夫和波洛茨克两个罗斯小公国,这片区域被丰富的森林、沼泽和湖泊所覆盖,加之那时的洪水灾害,导致蒙古军队未能进攻此地,两个公国得以幸存,并未落入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
然而,命运未曾眷顾这两个小国的安宁。在这时,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开始崛起,凭借刚刚击败条顿骑士团的威名,迅速横扫周边的罗斯公国,将整个今天的白俄罗斯纳入其控制。并且,罗塞尼亚的王子们似乎并不反对立陶宛君主的统治。
“罗塞尼亚”一词是波兰和立陶宛用来统称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术语,与俄罗斯人有所区分。实际上,俄罗斯人并没有这样的称谓,对于他们来说,白俄罗斯人便是罗斯人,彼此没有太大差异。从语言上来看,“罗塞尼亚”与“罗斯”或“罗西亚”的发音相似,因此它们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
正是由于蒙古金帐汗国、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交织影响,罗斯人逐渐发生了分化。在西北地区,那些未受到金帐汗国统治,而被立陶宛大公国统治的罗斯人,最终发展成了白俄罗斯民族。
尽管白俄罗斯人被立陶宛统治,但他们的语言和宗教未受过多干预。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一种接近于教会斯拉夫语的古老语言,仍然被立陶宛大公国视为官方语言,而东正教信仰也被他们保留下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俄罗斯人是最接近原始罗斯人的群体。尽管“俄罗斯”一词已成约定俗成的名称,白俄罗斯人自称“白罗斯”并无不妥。如果未来俄罗斯的官方称谓被更改为“罗斯”,那么白俄罗斯也很可能随之改为“白罗斯”。
白俄罗斯人和立陶宛人之间的合作历史悠久。1386年,波兰和立陶宛结成联盟后,白俄罗斯人也参与了对条顿骑士团的反击。1410年,波兰、立陶宛和罗塞尼亚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大败条顿骑士团,这一胜利震动了整个欧洲。此后,白俄罗斯人在几个世纪里与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同抵抗俄罗斯、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等外来威胁。
因此,直到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解体之前,这个国家的疆域就属于波兰、立陶宛和罗塞尼亚的统一体。
尽管如此,并不代表白俄罗斯人没有主动改变的愿望。自16世纪以来,一些罗塞尼亚贵族开始采用波兰语,信奉天主教或加尔文教。尤其在1596年,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东正教教士和部分东正教徒联合成立了“东仪天主教会”。这一宗教派别在拜占庭仪式上保留了传统,但将罗马教廷视为最高权威,本质上依然是天主教。然而,在白俄罗斯并入沙俄及苏联后,东仪天主教会被强制归入东正教,会务直到21世纪才有所恢复。
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为增强国家实力,签订了卢布林联盟。虽然这对波兰而言是胜利,因为波兰成为了联合国的主导国,且立陶宛的南部成为了波兰王国的一部分,然而白俄罗斯依旧隶属于立陶宛大公国。到了16世纪末,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的边界几乎与今天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边界相重合。而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边界在那个时期基本确定,成为立陶宛与俄罗斯的分界线。
如果波兰没有灭亡,或许今天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存在会受到更大影响。但不幸的是,波兰最终在179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遭到瓜分,白俄罗斯也分别并入俄罗斯帝国,直到1914年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罗斯的周边局势动荡,各种势力交替占据这片土地。在此乱世中,白俄罗斯议会成立,并在翌年宣布成立白俄罗斯民族共和国,首次提出了“白俄罗斯”这个名称。然而,这一举措未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919年,独立后的波兰甚至提出恢复1772年时的国界,也就是让白俄罗斯重新成为波兰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波兰在1920年挑起了苏波战争。最终,双方于1921年签订《里加条约》,划定了边界,将白俄罗斯分割成波兰和苏俄(即未来的苏联)的两部分。
尽管1922年白俄罗斯加入了苏联,成为四大创始会员国之一,但其领土依旧有所缩水。白俄罗斯语被重新作为官方语言,但由于其语言过于古老,许多白俄罗斯人仍需到学校学习这门语言。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波兰再次被瓜分。对白俄罗斯而言,这是与波兰重新统一的时刻,尽管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在1945年后又归还给波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白俄罗斯成为了战争前线,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区变成废墟。
在德国占领期间,白俄罗斯的大片土地被划分为数个区域,部分地区直接归属德国,另两块则成为德国创建的奥斯特兰和乌克兰“帝国专署区”,这些区域实际上都是傀儡政权。
1945年德国投降后,白俄罗斯的边界重新划定。1919年的“寇松线”成为重新确定边界的基准,基本上划定了白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边界。尽管起初波兰对此并不接受,但在得到德国领土补偿后,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现实。
战后的白俄罗斯再次回到了苏联。表面上,白俄罗斯拥有自己的外交部,并且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但实际上,白俄罗斯战后的恢复进程缓慢,其经济高度依赖于俄罗斯。20世纪80年代之前,白俄罗斯几乎没有任何用白俄罗斯语授课的学校。
正因如此,白俄罗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并没有强烈的独立愿望。白俄罗斯的独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变化所推动的。虽然白俄罗斯人渴望改革,但他们并不希望与俄罗斯断绝关系,这一点与乌克兰人形成鲜明对比。
1991年,苏联解体,白俄罗斯因此获得独立,并加入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自那时起,白俄罗斯一直与俄罗斯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并致力于促进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白俄罗斯是前苏联国家中与俄罗斯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之一。
1994年,卢卡申科当选为白俄罗斯总统,并恢复了强硬的体制,加强了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联系。至今,卢卡申科连续连任,成为白俄罗斯政治的“定海神针”,并被誉为“白俄罗斯老爹”。在他的领导下,白俄罗斯成功渡过了2011年的经济危机,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并稳步增长。白俄罗斯的工农业基础一直比较强大,其重工业和农牧业相对发达,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