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曾一度在强烈的外部压力中获得过不少胜利。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有战乱,内有矛盾,国家的根基逐渐摇摇欲坠,最终陷入了深刻的困境,国力大幅衰退。公元前409年,魏国的吴起发起对秦的进攻,成功夺取了秦国河西的临晋和元里之地。随后的第二年,秦国再度败退,失去了原本可得的河西土地,局势愈加恶化。
进入战国时期,秦国的内部问题愈加严重,最终沦为其他强国眼中的“西陲弱邦”,国力不敌周边的强敌。直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决心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他下令广招贤能,无论是秦国的子民还是外邦之士,只要能为秦国的强大贡献力量,都可以获得官职和土地。这一政策为秦国带来了不少有才之人。
其中,公孙鞅便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改革者。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早年便醉心于刑名之学,但由于在卫国与魏国均未得到重用,他最终选择投奔秦孝公。通过一次深谈后,秦孝公任命公孙鞅管理一片商地,商鞅也因此被称为商鞅。商鞅满怀信心,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然而,如何使百姓信任朝廷并愿意接受这些改变,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商鞅决定先从一个简单的举措入手。他命人在都城南门竖立起一根约7米高的木桩,并发布公告,凡能将木桩从南门搬到北门的人,将获得十镒黄金的奖励。起初,秦国百姓因对朝廷的不信任而犹豫不决。商鞅便加大了奖励,增加至五十镒黄金。终于,一名壮汉挺身而出,扛起木桩走向北门,商鞅也在众目睽睽下兑现了承诺,给了这位勇士五十镒黄金。百姓们既震惊又后悔,终于明白了朝廷确实言而有信。
公元前356年,商鞅的改革正式开始,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的重点包括法律、农业生产以及爵位制度。商鞅鼓励农业生产,并对那些积极开垦荒地的百姓给予丰厚奖励,免除其赋税与劳役。而对商人则实施了严厉的限制和高额税收。同时,商鞅废除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规定只有通过军功才可以获得爵位。世袭制下,贵族的后代不论是否有才,仍能继承爵位,导致社会上层阶级的懒散和军队士气低迷,社会缺乏真正的竞争与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秦国的军队不断遭受挫败,尤其是在对河西的争夺中。河西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成为了秦魏两国争夺的焦点。尽管秦魏两国不断爆发冲突,却未曾全面开战。直到魏国采用李悝的变法,并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河西,战争才愈发激烈。在仅仅两年内,双方展开了64场战斗,秦军由于士气低迷,多次败北,最终失去了黄河西岸五百多里土地。
在商鞅的改革中,军功授爵制度被引入,明确规定了士兵根据战功可以晋升爵位。每斩获敌人首级,便可以晋升一级爵位,并获得土地、房宅与仆人等丰富奖励。甚至一名士兵若能斩杀两个敌方首级,便可以为其被囚禁的父母赦免,妻子若为奴籍亦可转为平民。而军功卓越者的年薪可达450石米,并且享有600户的租税。如此诱人的奖励大大提高了百姓参军的积极性,也极大激励了军队士气。
随着商鞅的改革,秦国百姓纷纷投身耕作和参军,逐渐恢复了曾经的尚武之风。原本兵源不足的秦国,由于改革而兵员充足,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男性参军。此时,许多其他国家的士族、农民和贫民也开始迁入秦国,寻求一席之地或是参与战争,为国家出力。至此,秦国的兵员超过了200万,其中壮年男子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秦国从中挑选出优秀的将领,白起、王翦、蒙恬等杰出人物相继崭露头角,成为后来的战争中著名的军事人物。
据史书记载,秦军的战斗力极为强大。当时丞相张仪形容秦军与敌军交战时的场景:敌方将士全副武装,而秦国士兵则一丝不挂,毫不畏惧地冲向敌阵,结果往往是秦军士兵左手提着敌方的首级,右手牵着俘虏。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了秦国士兵的勇猛,他们在战场上常常会脱去铠甲,勇敢地向敌人冲锋。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士兵均未佩戴头盔,展现了他们对战斗的极度热情与无畏。
在秦国的变法下,秦军迅速壮大,战斗力不断提升,最终从一个被周边诸侯轻视的“西陲弱邦”,发展成了让六国闻风丧胆的强大力量。通过军功授爵的政策,士兵们的战斗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国土扩展也比想象中的还要快。到公元前361年,秦国的疆域约为30万平方公里,随着改革的深入,秦国的领土迅速扩展,长平之战后甚至达到80万平方公里。
然而,土地的不足仍然是一个问题。秦国开始面临“如何分配土地”的挑战。1975年,湖北云梦县的秦墓中出土了超过1000枚竹简,这些竹简揭示了商鞅的军功授爵制中关于土地继承的规定。商鞅明确规定,军功获得的爵位可以由子孙继承,但继承时要降低两级。如果一个士兵的父亲获得了“大夫”爵位,子嗣继承时只能获得“簪袅”之爵。除此之外,一旦授予爵位的士兵去世,其土地会被收回,继承的部分土地也会被减产,从而保证国家能够不断奖励那些立下新功的士兵。商鞅这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秦国在征战四方时,始终能够保持对土地的控制,避免重蹈世袭制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