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商汤推翻夏朝后,夏朝人民四散逃亡,其中夏桀被商汤流放至南巢。具体记载可见于《竹书纪年》:“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这些记载是否可信呢?近年来,安徽合肥肥西县发现了一个夏末商初遗址,考古学家揭示的某些现象,可能为夏桀最后的岁月提供了线索。
关于商汤灭夏之后,夏人可能的去向,主要有四个可能性:
首先是北逃。司马迁认为,夏人是匈奴的祖先,这一观点虽然难以验证,但甲骨文中提到了“土方”,同时《史记》也提到“禹敷下土方”。因此,许多学者,包括郭沫若,认为“土方”可能是夏人一支,而“下土”的“下”字可能指代了夏。
其次是西逃。大禹姓姒,而商周西部有许多姒姓诸侯。例如,周文王的妻子是有莘国的太姒,周幽王的贵妃叫褒姒。
第三种可能是臣服于商朝。据说,商汤灭夏后将夏人集结在杞地,建立了一个诸侯国,春秋时孔子甚至曾拜访过杞国。
最后是南逃,夏桀代表了这种情况。在鸣条之战后,夏桀带着妹喜等人逃至南巢。史书中提到商汤将夏桀“放”至南巢,但这可能只是对其流放过程的美化。
至今,前三种情况尚未有考古发现直接证据,但夏桀的结局却在2018年得到了一项重大发现。
2018年,安徽引江济淮工程在肥西县三官庙村附近施工时,工人们在一块土堆旁发现了大量碎陶片,随之发现了“三官庙遗址”。该遗址面积不大,现存约4000平方米,且与商汤灭夏的时间相符,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然而,遗址出土的诸多异常现象,可能与夏桀的末日有关。
首先,遗址内有极为离奇的考古发现。在其中一栋房屋的“卧室”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包括一名女性、一名儿童和一名成年男性。这个发现令人震惊,尤其是四栋房屋内、18件青铜器以及数百件陶器和石器的出土都显示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可是,其他人的踪迹为何不见,只有这三具死亡的遗骸?
其次,房屋外围的稻米碳化颗粒似乎表明当年这里发生过一场大火,但为何这个遗址会被火焚烧呢?
第三,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极为珍贵,然而为什么遗址中的居民在逃离时会留下这些宝贵的文物而不带走呢?
最后,三官庙遗址所在的台墩高地,在此后的三千多年里一直无人居住,直到清朝才有人重新来到这里。这一荒芜的现象令人费解。
其次,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也是十分异常的。尽管遗址不大,但考古学家出土了大量高规格文物,包括数百件陶器、石器以及18件青铜器。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庞大,青铜兵器的种类包括铜箭镞、铜戈、铜戚、铜钺等兵器,以及类似军号的铜角形器,显示出该遗址曾拥有不小的军事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青铜兵器已经弯曲或破损,这表明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战争。
三官庙遗址还位于古巢国的境内,这一地名在史书上有所记载。根据《左传》,巢国位于吴楚之间,与钟离国接壤。巢国的所在地大致位于今天的安徽合肥一带,靠近巢湖,周围的地名也为巢国的存在提供了佐证。遗址的位置与巢国相符,因此三官庙遗址很可能处于商周时期巢国的辖区内。
结合这些考古学发现,不得不让人将三官庙遗址与夏桀的末日联系起来。如果三官庙遗址的居民确实是夏桀,那么可以推测,在商汤灭夏之后,夏桀和他的随行人员逃至南巢,并在那里暂时定居。商汤随即派兵追击夏桀,导致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最终夏桀等人被商军杀死,遗址也被焚毁。可能是由于夏桀的帝王身份和某些迷信原因,商朝并没有带走这些遗物,而是随意遗弃在现场,仅将尸体搬走。最终,商朝可能将遗址埋上黄土,将其作为夏桀及其家族的坟墓。
关于三官庙遗址为何在此后的三千多年里无人居住,也许与夏桀的坟墓传说有关。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得模糊,真相也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总的来说,上古史中常用“放”字来描述对前朝人物的流放,例如舜、禹、商汤等人流放那些行为不端的帝王。商汤流放夏桀,可能只是历史上的一种美化或表面化描述,而实际上,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血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