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历史上最成功的城市是哪一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然而,一旦我提到今天我要讲的这座城市,所有人都会认可并无可辩驳。这座城市就是罗马!
罗马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曾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影响不仅遍及辽阔的地域,也穿越了漫长的历史时光;它在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为什么是罗马?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我们倒回历史,是否可能有其他城市代替罗马,取得类似的辉煌成就?比如伊达拉里亚人的诸多城邦,或是萨宾人的各大城邦,它们的建立时间甚至要早于罗马。罗马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城邦崛起,逐步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的呢?这些问题,一直在我了解罗马历史后萦绕在脑海中。你是否也曾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者你现在正在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罗马的历史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它不仅是一部历史,也是一段充满创业精神的历程。我们中国的历史,是一种朝代更替、周期性复兴的模式,这种循环贯穿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甚至从上古历史起就呈现出这样的格局。司马迁在《史记》一开篇便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从历史的最初,便是这样的叙述方式。中国历史的视角始终是从宏大的天下观来看待的。而罗马的历史则有所不同,它有明确的起点,也有它的终结,它的崛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衰落则带给我们深刻的警示。
罗马作为一个城邦,它的崛起离不开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今天,我们就从地理因素开始分析。许多人提到“地理决定论”,我也认为地理位置对一个城邦或一个民族的崛起至关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罗马的崛起,地理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绝不仅限于此。
对于有志建立城市的人们来说,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即要选址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因为河流能够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所需的水源。罗马人非常幸运,选择了亚平宁半岛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台伯河,成为他们的依托。
在地中海沿岸,选择城市址时的人们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建在海边,利用海洋发展贸易,迅速积累财富,还是建在深山中,享有更强的安全保障但发展受到限制?罗马人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能确保安全,又能利用台伯河的便捷水运,使城市繁荣发展。
罗马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罗马被誉为“七丘之城”,因为它坐落在七座山丘之上,天生具有很好的防御优势;而台伯河贯穿全城,水运便利,并且靠近海口,但又足够远离海上直接攻击的威胁。罗马人对自己的城市选址非常满意。罗马史家李维曾在《自罗马建城以来史》中写道:“神与人选择这个地点来建设城市,是有深意的。这里有健康的山丘,有便于运输的河流,靠近大海又不至于受到海上威胁。我们位于意大利中部,天生适合城市的扩展与发展。”
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罗马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只关注罗马城的自然条件,还应考虑到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人文因素。因此,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我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为罗马进行一次地缘政治威胁分析。
这个分析仅仅针对罗马从公元前753年建城至公元前147年灭亡迦太基的阶段。在布匿战争之前,罗马已经在亚平宁半岛(即今天的意大利)成为霸主,并在三次布匿战争后,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从亚平宁半岛来看,罗马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两股力量:北方蛮族和半岛上的其他城邦,这两者本质上截然不同。
首先是北方的蛮族。从一开始,北方蛮族便是罗马的威胁。这些蛮族多以部落为主,文明水平较低,且他们并非游牧民族,没有骑兵与训练有素的罗马军队抗衡。因此,尽管这些蛮族不时袭击罗马,但他们的目的多是抢劫,而非摧毁或占领罗马。尽管如此,蛮族的威胁仍不可小觑。公元前390年,蛮族中的高卢人曾掠夺罗马,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罗马对此的应对方法也很直接,以主动进攻为主,辅以分化瓦解,既保护自己的利益,又通过征服蛮族土地和俘获奴隶获得资源。
另一股势力来自半岛内其他城邦。许多这些城邦的历史甚至比罗马还要悠久,发展也较为先进。尽管如此,这些城邦或被罗马征服,或选择投降,最终都落入罗马的掌控之中。罗马能够战胜这些城邦,原因众多,但这并非今天讨论的重点。
随着罗马的壮大,它逐步控制了亚平宁半岛的所有城邦,将这些城邦分为三六九等,有些由罗马直接管理,有些则成为平等的盟友,而更多的则成为罗马的附庸国。
跳出亚平宁半岛,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罗马的地理位置也极为有利。北方的蛮族虽然威胁不断,但这些部落相较于罗马的文明水平较低。而更为幸运的是,罗马避免了遭遇扩张中的强大帝国的威胁。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最接近罗马的帝国是古埃及,但古埃及长期保持内向发展,几乎没有对外扩张,因此未曾对罗马构成威胁。
在中东,帝国争霸的局面自古以来就很激烈。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时,新亚述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其疆域已经扩展至地中海东部及埃及,但距离罗马较远,无法对其构成威胁。新亚述帝国于公元前612年灭亡,后由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米底王国继而向西扩张,然而由于内部冲突,未能继续扩张。
几乎同时,波斯帝国的崛起为罗马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波斯帝国的创始人居鲁士大帝通过几次征服,将新巴比伦王国、米底王国以及吕底亚王国一一吞并。但波斯并未将扩张目标锁定在罗马,直到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大帝死于战场,扩张步伐才有所放缓。
这时,古希腊成为了罗马的“无意保护者”。公元前499年到449年的希波战争,古希腊联军三次击败波斯帝国,成功阻止了波斯的西扩。希腊的英勇战斗无意中保全了罗马的未来。
尽管如此,历史的命运变迁仍让罗马保持了其独立性。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崛起,波斯帝国的灭亡,希腊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小国割据的局面。而亚历山大的西征计划最终未能实施,亚历山大也在东征后突然去世,这一历史事件为罗马的崛起留出了空间。
至于迦太基,正如历史所知,罗马的最大对手之一便是迦太基,尤其在布匿战争前,罗马与迦太基并无冲突,反而曾是伙伴。直到罗马开始涉足地中海事务,双方才爆发冲突。这一历史过程,稍后我们再做详细分析。
总结来说,罗马的崛起离不开其优越的地理条件。首先,罗马城坐落在便于防御的七丘之上,台伯河横穿其中,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资源连接,地处半岛中心,利于扩张。同时,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罗马巧妙躲过了与强大帝国的对抗,主要与较为落后的蛮族作战,或者与同样处于成长中的文明较量,最大限度避免了帝国级威胁,这也正是罗马崛起的幸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