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小平代替病重的周恩来总理主持了日常工作。那年6月上旬,邓小平陪同一位菲律宾外宾访问上海,接待工作由当时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马天水负责。马天水,河北唐县人,生于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曾短暂从事小学教学工作,1931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至上海,担任市委副书记,主管工业。马天水有着强烈的实地调查精神,为了获取真实的情况,他经常亲自到工厂车间与工人们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与建议。
当时,上海拥有超过一万家工厂和企业,马天水亲自走访了其中五六千家,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并迅速在工业管理领域崭露头角。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对他极为重视,尊敬地称他为“马老”。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马天水也未能幸免,遭遇了冲击,甚至被拉去批斗。为了自保,他选择了投靠“四人帮”。在“四人帮”的支持下,马天水逐步升职,成为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并在后来的九大代表大会中当选为中央委员。
马天水的不断升迁,使他对“四人帮”充满了感激,并与其结为铁杆同盟。那次邓小平带领外宾访问上海时,马天水负责接待工作。邓小平深知马天水在工业管理方面的才能,但也意识到,若他继续与“四人帮”走得太近,迟早会陷入困境。因此,邓小平决定与马天水单独谈话,希望他保持与“四人帮”的距离,专注于上海的工业发展。然而,马天水认为“四人帮”的势力更为庞大,决定继续与他们结盟。于是,他表面上答应邓小平的建议,背地里却将两人这次对话整理成材料,交给了“四人帮”。
1976年2月,邓小平再次遭遇批判,“四人帮”趁机利用马天水提供的材料,对邓小平展开攻击。马天水不仅参与了此次会议,还亲自到京参与了对邓小平的面对面批判,声称邓小平企图“策反”自己,想要挖走“上海的墙角”。邓小平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好心挽救的结果竟然是被马天水算计。
因揭发“有功”,马天水被“四人帮”视为得力骨干,并被内定为“副总理”。然而,就在马天水沉浸在这一荣升梦幻般的喜悦时,“四人帮”突然被粉碎。第二天,马天水接到命令,前往北京参加“打招呼”会议。当他发言时,不仅未能揭露和批判“四人帮”,反而一直为他们辩护。此举最终导致了马天水的彻底倒台。他被撤销了所有职务,并被开除党籍,随后判刑入狱。曾经被内定为副总理的他,一夜之间变成了阶下囚,这一巨大的落差令马天水难以接受。
在被判刑的日子里,马天水时常回想起邓小平当年对自己的好意,心中充满了懊悔。他不仅未能珍惜邓小平的关心,反而在邓小平困境时趁机落井下石。长期压抑的情感和内疚让他精神逐渐崩溃。由于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马天水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最终患上了精神疾病。
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有关部门同意让马天水取保候审,并允许他的弟弟马登坡将他带回原籍养病。然而,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马登坡常常忙于农活,无法全程照料哥哥,导致马天水的病情频繁复发。每当发病时,马天水就会胡言乱语,甚至离家出走。马登坡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农活,外出寻找他。经过一年多的困扰,马登坡终于感到力不从心,向有关部门提出解除担保,并要求政府对马天水进行监管与治疗。
考虑到马天水在革命年代曾有过贡献,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上海工业发展也有所建树,政府决定为他提供照料,并将他送往上海的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在偶尔神志清醒时,马天水会给上级写信,表达自己希望重返工作岗位、发挥余热的愿望。然而,最终他未能再度恢复健康,1988年,他在医院病逝,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