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考古学家在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古墓。乍看之下,这座墓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它的规模和普通皇后陵墓并无二致。但经过专家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大家发现其中的奥秘。墓中的主人并非普通皇后,而是一位公主。既然如此,为什么她会以皇后的规格下葬呢?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专家们确认,这座墓属于唐朝时期的新城公主,而为她举行皇后礼仪葬礼的人正是唐高宗李治。那么,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细说这个话题。
大约在唐贞观八年,李世民的女儿出生了,她的名字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就像高阳公主一样深受父亲宠爱。唐朝时期,公主的封号不可以使用山川河流等自然名词,但李世民依然不吝对女儿的宠爱,特意为她取了“衡山郡公主”这一殊荣。实际上,这个封号并非虚封,和许多其他公主仅有名号不同,衡山郡公主不仅有了名义上的称号,还拥有了实际的封地。
在唐朝,公主得到封地并非易事,往往只有在出嫁后,才会由丈夫将其封地赋予她。但衡山郡公主从小便享受到了这一待遇,可见唐太宗对女儿的宠爱与重视。
古人有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女儿定下了婚事,她将与魏征之子魏叔玉成婚。虽说婚事中不乏政治联姻的成分,但魏叔玉本身也堪称一位俊杰。然而,两人的婚约并未如愿成行。贞观年间,发生了侯君集的叛乱,之后与其有关联的人都遭到了惩处,包括魏征的朋友杜正伦。李世民担心魏征和这些人有所牵连,尽管没有直接证据,但他依然对魏征产生了怀疑。
不久后,李世民得知魏征曾给褚遂良写了一本书,书中详细记录了魏征多年来的反对立场,魏征似乎有意借此标榜自己,期望在历史上流芳百世。李世民深感失望,因为他曾认为魏征的弹劾是为了国家和民众,而魏征却因私欲而行动,这让李世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由此,李世民不仅亲自撰写了魏征的墓志铭,还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使得这段未曾开始的婚姻彻底告终。
进入贞观二十三年,这是唐太宗的晚年,李世民在临终时为女儿重新选择了婚姻对象。新婚对象是长孙无忌家族的旁系血脉长孙诠。虽然长孙家族是唐初的权力世家,但旁系血脉的地位较低。然而,李世民作为帝王,拥有打破常规的权力,破格提升了长孙诠的父亲为岐州刺史,从而为这段婚姻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持。尽管婚事筹备了三年,但这段婚姻最终得以实现。
然而,李世民去世后,衡山公主并未立即成婚,守孝一年的李治才将武则天纳入后宫。新城公主等了三年才与长孙诠成婚,婚后两人琴瑟和谐,堪称天作之合。婚姻的幸福使得新城公主的生活看似如意。然而,唐朝的历史充满波折,长孙家族的权力逐渐引起了李治和武则天的担忧。长孙无忌因触犯皇权而被贬至边疆,长孙诠也在流放途中被杀。新城公主痛失丈夫,表面上并未对兄长表示愤怒,但她在为丈夫写的墓志铭中,透露了无尽的怨恨情绪。
从此,新城公主性情大变。曾经贤良淑德的她开始不再注重仪表,似乎在对李治表示不满,生活也开始变得放纵。为了安慰妹妹,李治为她物色了一位新郎,名叫韦正矩,出自权势显赫的韦氏家族。李治为了配得上这个新郎,迅速提升了韦正矩的官职,堪称“鲤鱼跃龙门”。
然而,这段婚姻并不和谐。传言称,韦正矩因不满新城公主的放纵行为,而对其失礼,这在史书中被简要记载为“失礼”。不久后,新城公主突然患重病去世。李治悲痛欲绝,决定按照皇后礼仪为妹妹举行葬礼。然而,他在得知韦正矩有失礼行为后,愤怒之下将其杀害并与妹妹一同埋葬。这一切,似乎为新城公主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除了对驸马的愤怒,李治还将妹妹之死归咎于她身边的宫女。在新城公主的陵墓中,壁画上的许多婢女的眼睛和嘴巴被抹去。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李治认为她们未能尽责照顾公主,因此不配有容貌被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