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开国天子夏启在位16年(前2025-前2009年),他恢复了炎帝与黄帝时代的“世袭制”,结束了尧舜禹三代200多年的“禅让制”。因此,夏启被普遍认为是夏朝的建立者。夏启勤政爱民,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和百姓同甘共苦。他不仅发兵讨伐有扈、征服河西,为华夏的统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古代文献中,除了批评他打破了“禅让制”,几乎没有其他污点。本文将聚焦于夏启少年时期的成长以及他独特的个人品质与魅力。
夏启的名字因汉景帝刘启避讳,西汉时期被改为“开”,因此也叫“夏后开”,而《吕氏春秋》则称他为“夏后相启”。从如今的视角看,夏启是黄帝的后代、颛顼的曾孙,大禹的儿子,按理来说,应该是锦衣玉食、风光无限的公子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祖父崇伯鲧因治水失败被人们痛恨,成为四凶之一。夏启还未出世时,母亲涂山氏因思念丈夫而变成了望夫石,夏启便是在大禹劈开这块石头时出生的。因此,夏启从一出生便背负着“罪人之后”的污名,被视为不祥之物(“棺材子”)。当时,许多贵族的后代都是炎黄帝的后嗣,他们从小就被分封为诸侯,而夏启因有污点,无法通过政审,根本没有资格与这些贵族公子们为伍。如果不是因为大禹治水取得了巨大成就,夏启的家族可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夏启的父亲大禹十分忙碌,要么在工地上修建水利,要么在各地接见重要人物,鲜有时间陪伴儿子。正因如此,夏启的少年时期与众不同,不仅没人关心他的成长,也没有人给予他管教,这使得他性格形成了独特的放荡不羁与坚韧不拔。他从小崇拜英雄,喜欢模仿部落领袖的风采。他常常佩戴着用两条小青蛇穿成的耳饰,骑乘两条凶猛的龙作为代步工具,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
尽管夏启身世复杂,且被周围的社会视为不祥之人,他却并不气馁。既然大城市中的高贵子弟不愿与他交往,他便选择了在偏远的乡村与山野民众为伍。乡野之地,他也能结识到各式各样的奇人异士,其中不乏一些走南闯北的商人。商人们见多识广,口中讲述的奇闻异事令年轻的夏启十分着迷。他常常通过与商人们的交谈,学到许多外界的见闻与知识,尤其是商人们口中的天上仙乐《九辨》与《九歌》,令他对天庭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夏启决心找到机会,将这天上神乐带到人间,让百姓也能享受到如此美妙的舞乐。
他带着好奇心和满腔热忱,借着自己与天帝的熟识,策马飞奔至天庭,向天帝请求传授天上音乐。天帝对此十分冷漠,不肯轻易透露,甚至警告他不可偷学。然而,夏启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生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决定让几位美女作为舞女,献给天帝,借此机会从她们身上偷学到天庭的舞乐。在多次的往返后,夏启终于成功地将《九辨》和《九歌》偷学到了人间。
回到人间后,夏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舞乐晚会,他与伙伴们一起在开阔的田野上燃起篝火,跳起了他从天庭学来的舞蹈《九代》。为了避免被天帝发现,夏启还巧妙地利用云彩将现场遮掩。夏启的舞乐《九代》最终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后人称之为《九韶》。
除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巨大贡献,夏启还在维护华夏统一的道路上作出了卓越的努力。前2025年,夏启在夏邑登基称帝,举行了盛大的“钧台之享”,邀请各地诸侯来朝贺。这个典礼标志着夏朝“世袭制”的正式恢复,也象征着夏启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尽管有一些强大诸侯国拒绝参加,比如有扈国,但夏启没有气馁,依然继续推进自己的改革和战争。
有扈国的反叛让夏启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夏启亲自带兵征战,并在《甘誓》中动员军心。尽管战争初期接连失利,夏启并未责怪下属,而是反思自己的不足,勇于自我批评,最终带领军队战胜了有扈国,使得夏朝的统治得到巩固。这次自我反省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罪己诏”,展现了夏启胸怀广阔、敢于担当的领导风范。
最终,夏启的坚持得到了回报。有扈国归顺,夏启的统治稳固,天下归心,夏朝逐渐成为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此时的夏启,已经不再是那个少年时代被人瞧不起的“棺材子”,而是一位威风凛凛、英明神武的天子。
岁月流逝,夏启虽然已是天子,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少年时光。一次,他在田野中与随从一起跳起了年轻时学到的舞蹈,完全释放了自己,忘记了身为帝王应有的威严与沉稳,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他的这种自由洒脱、与众不同的个性,也使他成为历史上极具魅力的天子之一。
夏启的一生,不仅在艺术和文化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坚持,而他对自己的要求、对百姓的关怀,都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典范。